日常生活中瑣碎之事實佔十之八九,如果事事管得,豈不是枉自疲了自己?我也是這麼想的,於是自小,我便不愛與人社交,也不願意為了討好他人而改變自己。雖然身邊始終只有一兩位朋友,但心情卻不顯孤單。
後來才發現,我的想法和這本書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願意過份社交消耗自己,所以不多情;不希望別人影響自己,所以不多事;不想要涉入他人的人生,所以不多管;不樂見自己被情緒控制,所以不多慮。這樣過日子,才能放下煩憂,回歸自我。
但是,書裡所述好像又不只是這麼簡單。字裡行間,我發現作者雖然將本書篇目一分為四,其實又可以四合為一。因為這是一種從人情回歸內心、從世界回歸自我的生活態度,注重和自己的獨處,所以不多情;以自我為本,所以不多事;放下世間種種,所以不多管;回歸自己的真實想法,所以不多慮。
本著這種態度活著,也許超然,但更多的是因為對自我的重視,而重新省思外界萬物的重量——畢竟沒有自我,便沒有了一切,所以縱然想要參與,也得留心內心的消耗。作者在書中屢屢提到對中年的想法,說這是人生的秋天,卻有著比少年、青年時更多的體悟,也比年老時的衰敗精神許多,她尤為喜歡這個秋天。我覺得言下之意,不是強調中年是一生最好的時候,而是扣合著以自我為本的態度:我既在中年,又何嘗不喜?
雖然我還年少,書裡描述的情境與我還相距甚遠,但這份心境,已經自一行一行的墨水裡,躍進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