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別人告訴你你做不到什麼事。即使是我也不行。你有夢,就要去守護它。」
——《當幸福來敲門》Chris Gardner 對兒子說的話
在電影院第一次看《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時,我正經歷人生中一段最灰暗的日子。像一股巨浪將我吞沒。而螢幕上的 Chris Gardner,彷彿在用他的生命演出替我發聲——「我沒有錯,只是我太努力活著。」這部電影不只是勵志,它深深觸碰了我心中那塊與父母關係密切相關的創傷。Chris 是一位幾近破產的單親爸爸,他帶著兒子在街頭流浪,為了得到證券公司的工作實習機會,一邊努力銷售醫療器材,一邊照顧年幼的兒子。那些場景讓我潸然淚下的,不只是他在地鐵廁所抱著孩子睡覺,而是他在兒子面前,永遠維持「我沒事」的樣子。
那一幕幕,看似是電影,其實也是很多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真相縮影。多少父母在孩子面前強顏歡笑、多少孩子從小就懂事過了頭。那不是成熟,而是一種過早的情感壓抑。
父母與孩子,都在學習成為彼此
我想到我的父親。他一輩子都很努力,卻幾乎沒和我說過「我愛你」;我也從來沒勇氣告訴他,「我好希望你陪我多一點。」長大後我才明白,那不是他不愛我,而是他不知道該怎麼愛。他可能也從未被愛好好對待過。
電影中有一段,Chris 帶著兒子玩籃球,小男孩說:「我以後也想當籃球選手。」Chris 出於現實的壓力潑了孩子冷水:「你可能不會打得那麼好……」小男孩頓時失望。而 Chris 很快自我修正,對他說出那句令人動容的經典台詞:「別讓任何人對你說你不行,包括我在內。」
這一刻我淚流滿面,因為我想起童年的自己,也許曾無數次聽見:「你這樣不行」、「你怎麼這麼沒用」、「你將來做不了什麼大事」這些語言,成為潛意識中的信念,綁住我追夢的腳步。原來,我們要原諒的,不只是說出這些話的大人,也包含那個一直相信這些話的自己。
幸福不是結果,而是一種選擇
《當幸福來敲門》的英文片名是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片尾那段文字特別指出,美國獨立宣言中提到的「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中的「pursuit」,不是保證幸福會來,而是允許你去追求幸福。
這讓我省思,我過去是不是太習慣等待幸福自己來敲門?我是不是把太多幸福的權利,交給別人決定?等工作穩定了、等家人健康了、等我夠好了……我才能快樂。可是電影中的 Chris 在一無所有、沒有家、沒錢吃飯的時候,依然選擇不放棄。不是他不怕,而是他知道,他不能倒下,因為他要給孩子看到希望的樣子。
這樣的堅持與信念,在我心中點燃了一個新的火光。我開始學習練習從小事中創造快樂,不再等待誰來給予,也不再依附某個成就或關係。
在「追尋」裡,我們找回自己
當我再次回顧這部電影,我意識到:「幸福」從來不是終點站,而是每一次你跌倒還願意站起來,每一次你被否定還願意相信自己。
Chris Gardner 最終得到那份證券公司的工作,但真正的成就感,不是來自那張合約,而是來自他在極端困境中,依然選擇成為一位溫柔堅定的父親。
我們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無論你現在的處境多麼艱難、內心多麼疲憊,這部電影會告訴你:「你值得被幸福對待,但那份幸福,要從你選擇不放棄的那一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