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富的心魔》一書深入探討了金錢、成功與自我懷疑之間複雜而深刻的關係,透過作者安德魯·威金森(Andrew Wilkinson)的個人親身經歷,呈現了一位億萬富翁從財富累積到最終自我覺醒的心路歷程。
這本書的核心主旨是,威金森雖然憑藉創業累積了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的財富,卻發現最初驅動他成功的永不滿足的心態,最終成為了他的。這種心魔導致他即便擁有鉅額財富,也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與平靜。書中探討了這種關係:
威金森自小便有強烈的金錢匱乏感,覺得自己很窮,即使他的家庭屬於中產階級。他的父母經常為金錢爭吵,加上他們為了子女的前途搬到加拿大最富裕的地區,讓威金森身邊的同學都是富裕家庭的孩子。這種比較效應加劇了他的自卑感,並激勵他從14歲起就立志賺大錢、積極創業。這種錢不夠的心理壓力最終演變成他的心魔。
威金森在年紀輕輕時就展現創業天賦,例如15歲時創辦了一份評測蘋果產品的報紙,後來又透過免費在蘋果直營店當義工店員的方式,敏銳地察覺到人們對電腦教學的需求,進而成為受歡迎的電腦家教。
他擅長假裝成真的策略,先想像公司成立後的運作模式和願景,然後逐步實現。他後來創辦了設計網頁和應用程式介面的公司MetaLab,並在後來成功出售,獲得了第一筆巨額財富。
在創業過程中,他逐漸理解了商業的本質:
第一階段:發現商業是解決問題。
第二階段:理解商業是槓桿與系統,透過運用人力槓桿和建立可複製的系統來持續運作,才能讓創業的雪球越滾越大。
第三階段:意識到商業是買到好公司,而非從頭開始製造。他發現了將自己不喜歡但別人熱愛的事務分包出去的重要性。
儘管威金森不斷成功並累積鉅額財富,他發現自己仍然感到忙碌不堪,甚至在與前妻的爭吵中,重演了童年時父母因金錢價值觀而爭執的情境,而非因貧困而爭吵。他反思是否會讓自己的孩子也複製同樣的經歷。
他觀察到,在他豪宅中拜訪的銀行家和資本家們,即使擁有巨大的財富,也普遍因為與鄰居的比較而感到不快樂,這讓他覺醒到財富的增加並不必然帶來快樂。
為了擺脫永無止境的忙碌,他開始研究蒙格和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哲學,並將其運用於自己的投資公司Tiny Capital。他意識到蒙格和巴菲特不僅是投資人,更是卓越的經營者,他們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待收購與投資。
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是他意識到他的能力圈範圍內,且會讓他失去更多陪伴家人的時間。這個決定促使他回歸到自身的核心價值觀和能力圈,並深入反思自己被永不滿足驅動的狀態。
威金森最終選擇了捐贈宣言並將大部分財產信託,只給予孩子必要的財產,而非花不完的錢。他認為這樣做能幫助孩子塑造自己理想的人生,體會金錢背後的價值,而非被財富束縛。
他還將大筆財富回饋給了父母、手足以及早期幫助過他的員工,這也體現了他對金錢意義的重新理解和感恩。
威金森透過這本書,揭示了金錢在帶來成功與自由的同時,也可能引發深刻的自我懷疑和心理困境。他透過個人經歷的自我反省,引導讀者思考金錢對於人生的真正意義,並探索如何在財富之外,獲得人生更大的成功,即內心的平靜與對真正重要事物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