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在滑短影音的時候,看到有人說:
「富貴險中求,這句話其實還有下半句,你知道嗎?」
「真正懂的人,會說:富貴雖在險中求,但也常在險中丟。」
聽起來是不是很有道理?
彷彿突然多了一點深度,一點哲思,一種「古人也懂投資心理」的智慧?
但你再仔細想想:
- 這句話是哪個古人說的?
- 有文獻出處嗎?還是誰編的?
- 那個講話很有自信的人,真的在幫你思考,還是只是在拋一個句子讓你「點讚+追蹤」?
人們不再查證語錄的出處,而是根據語氣決定要不要相信。
那些「你以為」很有道理的話,可能根本沒邏輯
短影音的語錄很厲害,它厲害的地方不是內容本身有多有深度,而是它剛好對你說中某個情緒。
當你焦慮沒錢,就有人跟你說「錢都在風險裡」;
當你懷疑自己是不是太保守,就有人說「窮人想要安全,富人才敢冒險」。
這些話不需要負責任,也不需要正確。
它們只要講得夠斬釘截鐵、背景音樂夠熱血、剪輯節奏夠快,你就會默默點讚收藏,甚至轉發給朋友。
你會覺得「好像有道理」,其實只是因為它剛好打中你當下的心情與恐懼。
被剪輯過的語錄,都是斷章取義的陷阱
很多看起來像名言金句的話,其實根本經不起查證。
以「富貴險中求」為例,的確有些版本的《增廣賢文》中出現過類似句子,但那部作品本身就不是嚴謹文獻,而是各種俚語俗語的大雜燴。
這正是現代語錄的操作邏輯:只選對你有利的那一段,刻意遮蔽讓你退縮的那一半。
不是為了說理,而是為了操控你當下的情緒與行為。
你以為你在「選擇」,其實只是被設計
演算法不會管你信什麼,它只想讓你「留下來看更多」。
所以它會一直推送讓你覺得「有共鳴」的語錄,
讓你在無形中形成一套看似理性、實則偏頗的價值觀。
久了你就會發現,你看見的世界很極端:
不是要馬上衝刺賺錢,就是你太廢不努力。 不是說冒險才有收穫,就是你窮是因為你怕失敗。
這不是邏輯問題,而是濾鏡效應。
你不是在思考,你是在不知不覺中被「餵養觀點」。
如何避免被語錄操控?
不是要你從此對所有話都懷疑,而是:
每當你覺得一句話「好有道理」時,先問問自己:
我是真的認同,還是只是剛好被打中了?
你可以點讚、可以分享,但也要學會停一下,問自己:
這句話的上下文是什麼?
這個觀點有沒有反面證據?
它是在幫我思考,還是在代替我思考?
資訊不是不能被信任,但你要有辨識的能力。
否則你以為你是清醒的,其實只是剛好走進了別人設計的語氣陷阱。
結語|「有道理」,不代表它是你的道理
這個時代,資訊過多、節奏過快、情緒過重。
所以你越要小心那些講話「太剛好」、語氣「太熟悉」的內容。 因為它們不是在跟你聊天,是在悄悄設計你該往哪裡走。
不是每句話都該信,但每句讓你停下來思考的話,都值得留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