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的,不一定是你原本會喜歡的
你滑開手機,首頁推給你一支影片,標題是:「今天的我又在崩潰邊緣掙扎」。
你點進去,畫面好看、語氣穩定、說中了你沒說出口的情緒。你想:「好懂我。」
你點了讚,追蹤,接著一連串類似內容開始湧進來。你以為自己被理解了,實際上只是被分類了。
我們總以為「演算法讓我們找到喜歡的東西」,但更常見的情況是:
你看了一次,它就餵你十次,餵到你習慣,餵到你開始相信:「我就喜歡這種風格。」
你喜歡極簡生活,是因為真的喜歡,還是因為看太多白牆木地板的生活帳號?
你說自己想自律,是出於渴望改變,還是因為演算法推了太多「早起、運動、閱讀」的短影片? 你甚至開始以為:這就是我的樣子。
但你沒注意到的是,那些「你喜歡的」,很可能是你被反覆看到後才開始認同的結果。
演算法的厲害,不在於它多懂你,而在於它多會「強化」你。
它不需要真正理解你的內在,它只要看你多停留一秒、點一次愛心、關注一個帳號,就知道要用什麼餵你。然後,它開始塑造你眼中的世界樣貌,直到你以為那就是全貌。
最終,你愈來愈不探索,愈來愈仰賴推薦,愈來愈像一個「被馴化過的自己」。
所以,你該問問看自己:
- 我現在喜歡的東西,是我主動找的?還是演算法餵給我的?
- 如果我沒有被推播這些內容,我還會知道自己喜歡它嗎?
- 我現在的興趣、審美、想法,有多少是被習慣塑造出來的?
演算法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太快相信:「它懂我。」
但它不會負責你的人生。它的目標不是讓你活得清醒,而是讓你多停留幾秒、多刷幾頁。
所以,偶爾打破推薦、刻意探索、重新選擇。
在你說出「我就是這樣的人」之前,先留一點餘地,問自己:「這真的是我原本會喜歡的嗎?」
你不是被推播定義的結果。你可以重新選擇,那些本來就屬於你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