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意產業裡的責任感與消耗感>
「是不是我的時間管理不夠好?」
前陣子在聊癒室活動中,碰到一位在遊戲產業工作的朋友。聽著他講述工作日常,我真想請他直接躺平~不是叫他放棄,而是請他先暫停,確認自己還在呼吸。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以下事件的重複清單:
業務窗口接案後交付 → 設計遊戲角色 → 延伸故事線 → 補功能邏輯 → 配合改需求 → 帶新人 → 處理細節 → 管理進度。
每一件都需要創意、判斷、溝通與時間。只是,這些任務不是「依序來」,而是像《俄羅斯方塊》一樣,不斷掉落,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三重拉扯困境:創意工作者升上管理職後的修煉場域
這位朋友目前是個小組主管,團隊成員兩人,一位是剛上手的新手,需要大量引導;另一位是能獨立作業但已經疲於奔命的資深成員。而他自己,則像一隻八爪章魚,上一秒修角色設定,下一秒跑溝通會議,剛講完協作邏輯,馬上又要回頭教新人調格式。
這是許多創意型中階主管的共感場景,因為他們同時卡在三重拉扯的困境中:
1.創作要深思(需要專注與沉浸)
2.案子要快跑(需求變動、時程緊湊)
3.人要帶得動(團隊管理與教導)
我問他:「你一天工作幾個小時?」
他苦笑:「不知道,感覺醒著就是在工作。」
真正讓人精疲力盡的,從來不是案子,而是「無止盡的責任感」
這位朋友告訴我,他之所以不斷接下需求,是因為他真的在乎。他相信:「讓客戶滿意,公司才有未來。」所以當業務說:「客戶想多加一點背景設定、重新畫角色神情」,即便會打掉重練、即便自己快沒電了,他還是說:「好,我們試試看。」
但那份「為公司好、為客戶好」的責任感,最後變成一張無限透支的信用卡,把他與團隊的時間與精力一點一滴榨乾。
我分享了活動公司做影片的「三階段修片機制」
我們常跟活動公司合作製作影片。他們有一套精準的「期待控制機制」:
•初剪:看骨架、節奏、大方向
•一修:調配樂、畫面與節點
•二修:精修細節、調色與錯字
三階段,三次機會,說好遊戲規則,大家就能專注、放心、不焦慮。這不是限制創意,是保護創意。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所以能把力氣放在正確的事上,不會無限混亂地修改、補洞。
關鍵不是時間管理,而是三個更底層的問題
這位朋友其實並不是不會時間管理,而是被三件事同時拉扯:
1.角色定位模糊:是創作者?還是管理者?還是導師?
2.資源配置不足:新手需要教、老手已超載,主管又無法抽身。
3.專案量超過消化能量:需求變動頻繁,沒有預設緩衝與優先排序。
這些問題,每一個都不只關乎個人時間分配,更關係到整個團隊與制度的設計。
透過以下這些提問,幫助他自我釐清:
•你一天中扮演了哪些角色?哪個最佔時間與能量?
•有哪些任務是非你不可?哪些其實可以交接?
•你心中對『做好』的定義是什麼?是否不小心設定了太高的標準?
•你現在花最多時間的地方,有為未來的團隊能力鋪路嗎?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他從「我好累」的情緒中,慢慢走出一條可持續前行的節奏線。
另外也提出以下幾個具體可行的行動建議:
1. 設計「角色切換時段表」
為自己設定每週的「角色專屬時段」,避免全日混亂切換。例如:
•上午10點到12點:專注創作
•下午1點到3點:指導新手•
每週三上午:整合會議
2. 任務分類,分配授權機會
把當前任務分類成:A類=只能我做/ B類=可交給他人做/ C類=可外包或委託
快速理出授權空間,不要什麼都抓在手上。
3. 建立案量上限/紅燈機制
與PM或主管討論如何設定負荷上限,或用案量儀表板提醒團隊目前容量。
4. 每週開設「團隊教練時間」
每周固定1 天1小時,不做事,只針對新人的問題進行討論與引導,避免日常碎片式打擾。
創意產業不是靠熬夜撐出來的,而是靠清晰的策略與人性化的節奏,才能養出一群能夠長跑的創作者。畢竟一家公司最珍貴的資產,從來不是那些燃燒殆盡的英雄,而是那些每天能休息好、明天還有創意可用的大腦。
#盤點你的職場籌碼 #俠客斐恩 #三對三職涯聊癒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