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活動中,我遇到一位朋友,他的職場困境令人揪心:他在這家公司才半年,每天想到要去上班就心累,下班還得找地方「排毒」,否則連家人的聲音都覺得煩。
他的困擾,來自辦公室裡充斥著「抱怨」的聲音。他試著跟主管反應,卻被輕描淡寫帶過,還被建議去做心理諮商。他照做了,也看了《練習不抱怨》,還想「開導」同事。但他發現,那些人早已把抱怨當成「交際語」,每天早上從吐苦水開始。他根本改變不了任何人,只覺得越來越窒息。
為什麼抱怨會變成職場傳染病?我問他:「這是你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嗎?」
他說不是,但這次抱怨的比例太高,幾乎全辦公室的人都這樣,連主管也加入其中。他發現自己回家後變得煩躁,連孩子說話都嫌吵。他過去對職場氛圍並不敏感,但這次卻被深深影響,連小小抱怨都會挑起情緒。
我查了些資料,「抱怨」像病毒般擴散,可能有以下心理機制:
•情緒宣洩與集體認同: 抱怨成了社交語言,不抱怨反而難以融入。
•責任推卸與受害者心態: 把問題歸咎他人,逃避面對與改變的責任。
•負面循環效應: 習慣性抱怨,會讓大腦只看到問題,情緒越來越低落。
抱怨的隱形殺傷力這樣的環境不只是讓他上班痛苦,更逐漸侵蝕他的生活熱情:
•侵蝕家庭關係:連孩子的分享都感到煩,家庭成了情緒受害者。
•精神能量流失:每天需要「排毒」,表示身心極度疲乏。
•變得脆弱敏感:防禦力下降,對負能量越來越無法承受。
如何戴上「防毒面罩」?
六大策略幫助你自保:
1. 空間隔離+心理脫敏:
別讓抱怨聲「入侵大腦」•配戴降噪耳機、播放白噪音或輕音樂。
•中午外出用餐、散步,與辦公室空氣保持距離。
•練習「無評價觀察」:聽見抱怨時,視為背景噪音,不分析不回應。告訴自己:「這是他們的能量,不是我的。」
2. 劃定情緒邊界:
停止成為別人的情緒垃圾桶
•非語言拒絕:用眼神與身體語言表達「我不想參與」。
•語言策略:例如「我了解,但我有急事要處理」,禮貌脫身,不給抱怨回饋。
3. 主動創造正向語境,成為團隊裡的「光點」
•肯定他人小成果、開啟積極對話。
•分享正面內容,讓辦公室出現其他聲音。
•鼓勵解決導向:適時提問「我們能怎麼做得更好?」
4. 精準心理諮商:
從「築牆」到「看見源頭」建議與心理師探索更深層的議題:
•我為何對抱怨這麼敏感?
•我的界線在哪裡容易動搖?
•是否有過度想改變他人或維持和諧的內在驅力?
這些往往與成長背景、自我價值建構有關,需要深入釐清。
5. 運動+正念練習:
讓「排毒」升級為「充電」除了流汗,加入正念練習:
•跑步時覺察呼吸與步伐;
•打球時感受身體與球的互動。
專注於當下,是讓身心重新啟動的重要方法。
6. 重估你的「職場價值觀」:
這份工作,還值得嗎?當他說出「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這句話是一個警訊。這樣的系統性職場文化,與他重視的家庭溫度、正向能量、分享喜悅的價值觀,顯然有落差。
建議他:
•寫下自己重視的職場價值(例如成長空間、正向氛圍、影響力等),並排序。
•列出現職的「利與弊」,評估轉職的現實條件與市場機會。
•為轉變鋪路:更新履歷、強化能力、擴展人脈,逐步為未來做準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抱怨的確是人性的反應,但當它變成環境文化,甚至偷走你對生活的熱情時,那就不是你該適應的環境了。如果你也身處這樣的「毒氣室」,不妨從今天開始,為自己戴上一個專屬的「防毒面罩」,也同時思考——你真正想待的,是什麼樣的職場世界?
#盤點你的職場籌碼 #俠客斐恩 #三對三職涯聊癒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