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一位很有意思的工程師朋友,他在 LinkedIn 上看過我不少文章,主動聯繫我說要來參加我的活動。這種積極性,我向來是打開雙臂歡迎的。第一次是在我辦的「職場籌碼盤點」工作坊,那天因為現場投影機有點狀況,加上有許多好朋友來幫忙滲透到每個小組,所以我那天沒有和每位參與者有太多深入的互動。所以,當時對他的了解,其實不多。
第二次碰面,是在「三對三職涯諮詢室」。這次他直接拋出了一堆面試相關的問題:怎麼應對、面試官說話的潛台詞、以及如何展現自己。他提到自己在 PM的角色上表現非常傑出,面試官也認可他的專案管理能力。加上他也有產品研發經驗,這讓他的職能面向很廣。而且,他給人的感覺非常真誠,充滿了「想做、願意做」的衝勁。加上他的學歷不差(抱歉,在科技業,學歷很多時候是幫你嫁接人脈的起點,真的挺重要),應該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但現實卻是,他面試了幾家公司,有的卡在第一關,有的到第二、第三關就沒了下文,遲遲沒收到 Offer。他很想知道,究竟哪裡出了問題?哪些細節他可能忽略了?「深度」與「廣度」的平衡點
我問他,目前公司規模比較小(其實不小,是指相對於他接下來想要爭取進去的大廠),所以他有機會同時做研發和產品PM。這在大公司裡很少見,因為大公司分工極細。我直接問他:「會不會在大公司眼裡,你雖然什麼都會,但會被認為做得『比較淺』?」他帶著自信地說,現場都有經過考試測試,成績和結果都證明他是合格的。這說明他的硬實力是沒問題的。
不過,這也讓我思考一個點:在面試中,如何把小公司多職能的「廣度」經驗,包裝成大公司所需的「深度」價值?這需要巧妙的敘事能力和對不同企業文化分工模式的理解。
主動學習的「盲點」與「意願」
這個年輕朋友對學習非常積極。為了提升口說能力,他參加了許多溝通課程,甚至在我們的諮詢對談後,立刻接著去參加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溝通與傾聽工作坊。這種主動學習的精神,絕對是職場加分項。
但這也引發了我另一種面向的思考:他提到目前公司在做的新興業務,只是「別人有,所以這裡也要有」,並不會投入太多資源專注發展某一項目。這讓他覺得無法提升專業度,所以想往外發展。但會不會這種「公司缺乏深度投入,我想尋求更高專業度」的想法,在面試官耳裡,聽起來像是「他對現在的工作沒有強烈的歸屬感,只是出來『試試水溫』」?這種潛在的「意願度」判斷,有時會成為求職的隱形障礙。面試者需要展現的,不只是能力,更是一種非來不可的決心。
求職的「追蹤藝術」:從被動到主動的權力反轉
他問到一個非常實用的問題:如何禮貌地向HR或面試官詢問回饋,既不失禮,又不顯得太過「Push」?他不想傻等,但也怕過於追問造成反效果。
這恰恰是許多求職者不敢觸碰的「雷區」。我告訴他,期待HR主動給你詳細回饋,那機會微乎其微。最好的方法,是從面試過程中就開始建立「追蹤權」。
當面試官問你「還有什麼問題想問嗎?」這是一個黃金機會。你可以直接問:「如果之後我有一些跟面試相關的問題,或是今天沒來得及問的,請問是否可以再跟您聯絡?」只要HR當時回覆「可以」,恭喜你,你就拿到了一把主動溝通的「鑰匙」。
有了這把鑰匙,之後你就可以在合理的時機,主動聯繫HR詢問面試進度:「請問目前這個職位的面試狀況如何?有需要我補充什麼資料嗎?」或者,即使結果不盡理想,你也可以客氣地詢問:「如果這次沒有錄取,請問是否有我需要注意或改進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即使這次機會沒成功,也要讓HR清楚知道你對加入這家公司的強烈意願。如果他們真的覺得你資歷不錯,只是這次因為某些原因錯過了,他們很可能會把你放進「人才庫」。未來有類似職位空缺時,你就有機會被再次考慮。
我發現,許多求職者在面對招募流程時,常常不知道如何「問」和「追」。有時候太軟弱,有時候又太強勢,那個態度拿捏的平衡點非常難掌握。或許,這正是我的價值所在,也是我能幫助大家精進的地方。這次的經驗,再次提醒我,求職不僅是能力的展現,更是人際互動的藝術和策略性思維的考驗。
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覺得在面試中,最難掌握的環節是什麼呢?
#盤點你的職場籌碼 #俠客斐恩 #三對三職涯聊癒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