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
是故朝廷同爵則尚齒。七十杖於朝,君問則席。八十不俟朝,君問則就之,而弟達乎朝廷矣。
2. 注釋
1. 同爵:官位相同。
2. 尚齒:尊重年齡大的。
3. 杖:拄杖,古代對年高者的禮遇。
4. 席:設坐席,表示尊敬。
5. 不俟朝:不必參加朝會。
6. 就之:君王親自前往拜訪。
7. 弟達:尊卑有序而通達。
3. 白話文
因此,在朝廷上如果官爵相同,就以年齡作為尊卑的依據。年滿七十者,可以在朝廷上拄杖;君王若詢問他,便設席讓他坐。年滿八十者,不必參與朝會;君王若詢問他,則親自前往拜訪,這就使長幼有序之道通行於朝廷了。
4. 總結
本段說明古代朝廷對年長者的尊崇,體現了「尚齒」的禮制精神,使尊老之風貫徹於政治制度與君臣關係中。
啟示
尊老是社會倫理與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
年齡與德行並重,有助於政教和諧與社會穩定。
制度化的禮儀可強化長幼尊卑、秩序分明的文化觀念。
三二、
1. 原文
行,肩而不并,不錯則隨。見老者,則車徒辟;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達乎道路矣。居鄉以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弱,眾不暴寡,而弟達乎州巷矣。
2. 注釋
1. 肩而不并:走路肩靠肩,但不並行以示禮讓。
2. 錯:交錯、搶先。
3. 車徒辟:車輛與僕從讓路。
4. 斑白者:頭髮花白的老人。
5. 任:職責、負擔。
6. 州巷:指鄉里、地方社區。
7. 弟達:兄弟般的尊敬通行,即「悌道通行」。
3. 白話文
走路時,肩膀可以並列,但不搶先行走;不爭路的,就跟在後面。遇見老人,車輛與僕人會主動讓道;頭髮花白的老人,不讓他們負擔重物走在路上,這就是悌道行於道路。住在鄉里,以年齡排序而尊重;貧困的老人不被遺忘,強者不欺負弱者,人多不欺負人少,這就是悌道行於鄉里。
4. 總結
本段強調悌道(尊老愛幼之德)應落實於日常生活與社會各層面,包括行路、讓道、居鄉、扶弱,體現出儒家倫理的實踐性與普遍性。
啟示
尊老愛幼不只是個人品德,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亦能彰顯倫理之道。
道德風尚須由個體延伸至整體,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三三、
1. 原文
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而弟達乎蒐狩矣。軍旅什伍,同爵則尚齒,而弟達乎軍旅矣。
2. 注釋
1. 古之道:古代的禮制、風俗。
2. 甸徒:服勞役、奔走工作的小吏。
3. 頒禽:分配打獵所得的獵物。
4. 隆:優厚對待、敬重。
5. 蒐狩:春蒐秋狩,古代王侯練兵狩獵之禮。
6. 軍旅:軍隊、征伐之事。
7. 什伍:軍中十人、五人編制。
8. 同爵則尚齒:爵位相同則以年齡為尊。
9. 弟達:悌道通行,即兄弟之道、尊敬長者的行為落實。
3. 白話文
依照古代的制度,年過五十就不再服苦役,獵得的禽獸也會優先分給年長者,這就是悌道在狩獵制度中的體現。軍中按什伍編制,爵位相同則尊敬年長者,這就是悌道在軍隊中的體現。
4. 總結
本段指出悌道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落實於國家制度與軍事體制,從勞役制度到軍中秩序皆尊老重齒,顯示出儒家對「悌」的普遍實踐要求。
啟示
尊敬長者是古代政治與軍事制度中重要的倫理依據。
禮儀不只是私德修養,更可內化為制度規範。
悌道是維繫社會秩序與人倫關係的重要核心,應全面實施於生活各層面。
三四、
1. 原文
孝弟發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蒐狩,修乎軍旅,眾以義死之,而弗敢犯也。
2. 注釋
1. 孝弟:孝敬父母與友愛兄弟。
2. 發:推行、施行。
3. 朝廷:朝政機關,指政府。
4. 道路:公共道路,指社會大眾的生活場域。
5. 州巷:城鎮鄉里。
6. 放:推廣、實施。
7. 蒐狩:狩獵活動,古代用以訓練軍事。
8. 修:治理、整頓。
9. 軍旅:軍隊。
10. 眾以義死之:百姓願意為道義而犧牲生命。
11. 弗敢犯也:不敢違犯。
3. 白話文
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德行,在朝廷推行,在道路實踐,深入鄉鎮巷弄,推廣狩獵活動,整頓軍隊,人民願意為正義犧牲生命,無人敢違背。
4. 總結
孝弟之道能夠從中央到地方、從平民到軍隊全面推行,使社會秩序穩定,人民願意為正義獻身,展現其強大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啟示
孝弟不只是家庭倫理,更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石。
尊重與推行孝弟,可促成社會和諧與穩定。
有了共同的道義認同,人民願意團結奉獻,維護秩序。
三五、
1. 原文
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於大學,所以教諸侯之弟也。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耕藉,所以教諸侯之養也;朝覲,所以教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2. 注釋
1. 明堂:古代祭祀天地及先王的場所。
2. 諸侯:封建時代的諸侯王。
3. 食三老五更:指在大學中供奉三位老人,並於五更時分進行祭祀。
4. 西學:祭祀先賢的地方。
5. 耕藉:農耕和土地的管理。
6. 朝覲:諸侯向天子進貢或朝見。
7. 大教:指重要的教化或教育。
3. 白話文
在明堂祭祀,是用來教導諸侯孝道;在大學供奉三位老人並於五更時分祭祀,是用來教導諸侯弟道;在西學祭祀先賢,是教導諸侯德行;從事農耕,是教導諸侯勤於生產;朝見天子,是教導諸侯臣服。這五項,便是天下重要的教化內容。
4. 總結
本段說明五種主要的禮教活動及其教育功能,涵蓋孝弟、德行、耕作及臣服,體現了先王教化諸侯的全方位理念。
啟示
教育涵蓋倫理、德行與實務,缺一不可。
禮制與教化是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
各種教化內容相輔相成,形成完整的治理體系。
三六、
1. 原文
食三老五更於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干,所以教諸侯之弟也。是故,鄉里有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弱,眾不暴寡,此由大學來者也。天子設四學,當入學,而大子齒。
2. 注釋
1. 三老五更:古代尊老制度中的賢者與長者,象徵德行與年齡的尊崇。
2. 大學:古代國家設立的高等學校,用以教化諸侯與貴族子弟。
3. 袒而割牲:天子親自袒露手臂割祭牲,以示敬意。
4. 執醬而饋:捧著祭祀所用的醬料親自進獻。
5. 執爵而酳:拿著酒器酌酒以祭祀神靈或祖先。
6. 冕而總干:穿戴禮冠、持盾致敬。
7. 有齒:尊敬年長者,以年齒(年齡)為序。
8. 大子齒:太子按照年齡次序入學受教。
3. 白話文
在大學中設宴款待三老五更,天子親自袒臂割牲、奉醬、斟酒、戴冕執盾,以示對長者的尊敬,藉此教導諸侯要懂得敬老、行弟道。因此,在鄉里中按照年齡排序,年老貧窮者不被遺棄,強者不欺負弱者,人多不欺負人少,這些風氣都是從大學的教化中來的。天子設立四學,學生入學時,太子也按年齡順序參加學習。
4. 總結
本段描寫天子親行禮儀以教導諸侯敬老愛人之道,並強調大學制度對於鄉里社會風氣的正面影響,顯示出教育在整個政治倫理秩序中的基礎作用。
啟示
領導者以身作則是教化的最高境界。
教育制度的核心價值應該延伸至社會基層,影響民風。
敬老尊賢與守秩序的社會風尚,需從制度與儀禮中培養。
三七、
1. 原文
天子巡守,諸侯待于竟。天子先見百年者。八、十九十者東行,西行者弗敢過;西行,東行者弗敢過。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
2. 注釋
1. 巡守:指天子巡行各地以視察政事與教化百姓。
2. 竟:國境,指諸侯在國界迎接天子。
3. 百年者:年齡達到一百歲的老人。
4. 東行/西行:指人行走的方向,強調長幼尊卑有序,年長者行走時,年少者須避讓。
5. 欲言政者:有意提出政事建議的人。
6. 君就之:君主親自前往聽取其意見。
3. 白話文
當天子出巡各地時,諸侯會在國境迎接。天子會先會見百歲老人。若有八九十歲的老人向東走,向西走的人不敢超越他;若向西走,向東走的人也不敢超越。若有人想要談論政事,君主應該親自前去聽取意見。
4. 總結
此段強調尊老敬賢的風尚與秩序,並指出在政治治理中,君主應謙虛下問,重視賢者意見,體現出上位者應有的德行與治國之道。
啟示
尊敬長者應體現在日常行動與社會秩序中。
政治領導應虛心納諫,尊重經驗與智慧。
社會若能貫徹長幼有序,則能維持和諧與尊重的風氣。
三八、
1. 原文
壹命齒于鄉里,再命齒于族,三命不齒;族有七十者,弗敢先。七十者,不有大故不入朝;若有大故而入,君必與之揖讓,而後及爵者。
2. 注釋
1. 壹命、再命、三命:古代官階,壹命為初授官,再命為升任一次,三命為更高官職。
2. 齒:以年齡排序,尊老。
3. 族:宗族、家族。
4. 弗敢先:不敢在年長者前行。
5. 大故:重大事件或變故。
6. 揖讓:拱手行禮,禮讓。
7. 及爵者:指爵位較高之人。
3. 白話文
初授官職者在鄉里以年齒排位,升任一次後在宗族中依年齒排序,若授三命則不再以齒排序。但若宗族中有七十歲以上者,則即使有官職也不敢居前。年七十者,除非有重大事情,不進朝參政;若有重大事情需入朝,君主必定先與之行禮、禮讓,然後才對爵位較高者行禮。
4. 總結
本段強調即使有官爵之別,年齒尊長仍不可忽略。尊老的禮制貫穿於政治與社會秩序中,反映出對年齡與經驗的高度尊崇。
啟示
官位再高,也不能忽視對年長者的基本尊敬。
社會應以禮讓與尊齒為本,維持倫理秩序。
尊老精神不僅體現在私德,也應納入制度與政治實踐。
三九、
1. 原文
天子有善,讓德於天;諸侯有善,歸諸天子;卿大夫有善,薦於諸侯;士、庶人有善,本諸父母,存諸長老;祿爵慶賞,成諸宗廟;所以示順也。
2. 注釋
1. 善:美德、善行。
2. 讓德於天:將功勞歸於上天,表謙讓。
3. 歸諸天子:歸功於天子。
4. 薦:推薦、上報。
5. 本諸父母:根本歸於父母。
6. 存諸長老:歸功於族中年長者。
7. 祿爵慶賞:俸祿、爵位、賞賜。
8. 成諸宗廟:最終歸於宗廟,供奉先祖。
9. 示順:表示順從、謙遜之德。
3. 白話文
天子有了善行,就把功德歸於上天;諸侯有了善行,便歸功於天子;卿大夫有了善行,推薦給諸侯;士人或平民有了善行,則歸本於父母,託存於長老;所得的俸祿、爵位與賞賜,最終都歸於宗廟,以示對祖先的順從。
4. 總結
此段闡述古人對善行的處理方式,體現出一種「歸功於上、謙讓於人」的倫理觀。透過層層謙讓,展現了敬天、尊君、敬親的忠孝之道,並讓一切榮耀回歸於祖先。
啟示
善行不自誇,而是歸功於他人或更高存在,展現謙德。
榮譽應與家庭、祖先、社會共享,培養感恩與連結。
層級分明的推薦與謙讓制度,有助於維持社會和諧與秩序。
四十、
1. 原文
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易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雖有明知之心,必進斷其志焉。示不敢專,以尊天也。善則稱人,過則稱己。教不伐以尊賢也。
2. 注釋
1. 建陰陽天地之情:揭示宇宙自然的道理與變化法則。
2. 《易》:指《易經》,古代探討天地變化與人事吉凶的經典。
3. 抱龜南面:占卜者(如卜人)抱龜坐南朝北,占卜方向。
4. 卷冕北面:天子脫下冠冕,面北表示尊敬謙讓。
5. 必進斷其志焉:即使天子也須進言請教,不可自斷。
6. 示不敢專:表明自己不敢專權決斷。
7. 善則稱人:有功則歸功他人。
8. 過則稱己:有過則自己承擔。
9. 教不伐:教育之道不自誇。
10. 以尊賢也:藉此尊崇賢德之人。
3. 白話文
從前,聖人觀察天地陰陽之道,創立了《易經》來說明自然規律與變化。占卜者坐南朝北抱龜問卜,天子脫冠冕坐北面南,儘管天子擁有明智之心,仍必須請示卜人決斷,以表示不敢專斷、尊敬上天。做了好事則歸功於他人,有過錯則自己承擔,教育時不自誇,是為了尊敬與提升賢者的地位。
4. 總結
此段從《易經》的制定與運用,說明聖人與天子皆需順天而行,不可專斷,強調謙虛與尊賢的精神。即便位高如天子,也須進退有度、善用人才、勇於自責,以成為榜樣。
啟示
領導者應以尊天敬人為本,不可專斷獨行。
謙遜與擔當是品德修養的核心,有功讓人、有過自責才能服眾。
教化之道須避自誇,重在推崇賢者,建立良好典範。
四一、
1. 原文
孝子將祭祀,必有齊莊之心以慮事,以具服物,以修宮室,以治百事。及祭之日,顏色必溫,行必恐,如懼不及愛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溫,身必詘,如語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其立卑靜以正,如將弗見然。及祭之後,陶陶遂遂,如將復入然。是故,愨善不違身,耳目不違心,思慮不違親。結諸心,形諸色,而術省之,孝子之志也。
2. 注釋
1. 齊莊:齋戒莊重。
2. 慮事:籌畫、準備祭祀事務。
3. 恐:謹慎、敬畏的樣子。
4. 不及愛:生前的愛尚未報答便已失去,心存愧疚。
5. 奠:獻上祭品。
6. 詘:彎曲、謙恭之態。
7. 宿者:指陪宿者,祭祀前的守夜人員。
8. 陶陶遂遂:神情安然、心情舒坦。
9. 愨善:誠懇善良。
10. 術省之:反覆檢討省察。
3. 白話文
孝子準備祭祀時,一定懷著齋戒莊重之心來思考安排,備齊祭品衣物,修繕祖廟,處理一切大小事務。到祭祀當日,神情溫和,舉止謹慎,好像擔心來不及報答父母之愛一樣。獻祭時,表情誠懇恭敬,身體彎曲低下,好像正在和父母說話但對方未應答。陪宿者退下後,他站得謙卑安靜又端正,好像怕被看見一般。祭祀結束後,他神情平靜安適,彷彿父母還會再回來似的。因此,誠懇與善良之心不離身體,耳目與內心一致,思慮不違背對雙親的感情。將這一切懷於心、現於色,並不斷反省檢視,這就是孝子的志向。
4. 總結
本段詳述孝子在祭祀前後的心態與行動,強調敬慎、誠懇與思親之情,體現孝道不僅止於形式,更重於內心的真誠與恆常的自我省察。
啟示
孝不僅在行禮,更在心意;每個細節都應帶著敬與愛。
祭祀是孝道的實踐場,更是自省的機會。
真正的孝子,表於色,動於心,貫穿行住坐臥,時時不忘親恩。
四二、
1. 原文
建國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廟。
2. 注釋
1. 建國:建立國家。
2. 神位:祭祀之神所處的位置。
3. 社稷:土地與穀神,象徵國家的根基。
4. 宗廟:祭祀祖先的廟堂。
5. 右、左:古代以面南為尊,右為上位,左次之。
3. 白話文
國家設立之初,在祭祀禮制中,社稷之神的位置設在右邊,宗廟則設在左邊。
4. 總結
此句表達了古代國家建置時對神明祭祀次序的安排,顯示國以社稷為本,祖先為源,尊右而次左的禮制觀念。
啟示
國家重視祭祀秩序,反映其對天地祖宗的尊敬與治國理念。
社稷象徵民生根本,宗廟代表血脈傳承,兩者並重。
透過禮制體現政治與文化價值,治理需根植於傳統與制度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