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祭之日,君牽牲,穆答君,卿大夫序從。既入廟門,麗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鸞刀以刲,取膟菺,乃退。爓祭,祭腥而退,敬之至也。
2. 注釋
1. 君牽牲:君主牽引祭祀用的牲畜。
2. 穆答君:祭司恭敬地對君主答禮。
3. 卿大夫:古代官員。
4. 序從:依次跟隨。
5. 麗于碑:在廟門口莊嚴立於石碑旁。
6. 袒:解衣袒胸,表示恭敬。
7. 毛牛尚耳:祭祀用的牛,毛尚未除淨只留耳部。
8. 鸞刀以刲:用鸞形刀剖開。
9. 取膟菺:取牛膏(脂肪)和菺肉(嫩肉)。
10. 爓祭:獻祭中燃燒祭品。
11. 祭腥而退:以新鮮肉祭祀後退下。
12. 敬之至也:表示極盡敬意。
3. 白話文
祭祀當天,君主牽著祭牲,祭司恭敬回禮,官員依序跟隨。進入廟門後,在石碑旁莊嚴立定,官員解衣袒胸,尚留毛皮的牛被用鸞刀割開,取出牛脂和嫩肉後退下。獻祭時燃燒祭品,用新鮮的肉祭祀後才退下,這是對祭祀表達最高的敬意。
4. 總結
此段描寫祭祀過程的莊嚴與規矩,強調禮節的嚴謹與敬意的至誠。
啟示
仪式的每一步均需恭敬嚴肅,彰顯對神靈的尊重。
細節上的嚴謹體現對傳統和信仰的敬重。
十七、
1. 原文
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外內,以端其位。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2. 注釋
1. 郊:古代祭祀天地的場所。
2. 大報天:隆重祭告天神。
3. 主日,配以月:以太陽為主,配合月亮祭祀。
4. 夏后氏:夏代傳說的部族。
5. 闇:夜晚、陰暗。
6. 殷人:商代人。
7. 朝及闇:白天與黑夜。
8. 壇:祭祀太陽的壇場。
9. 坎:祭祀月亮的場所。
10. 幽明:陰與陽,暗與明。
11. 制上下:規定天地上下秩序。
12. 東、西:方位,東為日出方向,西為月亮升起方向。
13. 陰陽:中國哲學中對立而統一的兩種力量。
14. 長短、終始相巡:陰陽變化的周期。
15. 天下之和:天下太平和諧。
3. 白話文
郊祭是隆重祭祀天神的典禮,以太陽為主要祭祀對象,並配合月亮祭祀。夏代的夏后氏祭祀夜晚,商代人祭祀白天,周代人則祭祀太陽,涵蓋白天與黑夜。祭祀太陽在壇上,祭祀月亮在坎上,用以區分陰陽與天地上下的秩序。太陽在東方升起,月亮從西方出現,陰陽的長短與交替循環,維持天下的和諧。
4. 總結
本段闡述郊祭中祭祀太陽與月亮的意義及其象徵的天地陰陽秩序,表達天地自然運行與天下和諧的關聯。
啟示
自然界陰陽的變化是社會秩序和諧的重要基礎。
尊重天地與陰陽,遵循自然規律,方能維持社會穩定。
祭祀禮儀不僅是宗教活動,更是調和人與自然關係的方式。
十八、
1. 原文
天下之禮,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義也,致讓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紀也。致義,則上下不悖逆矣。致讓,以去爭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禮也,雖有奇邪,而不治者則微矣。
2. 注釋
1. 天下之禮:治理天下所用的禮制。
2. 致:推行、實現。
3. 反始:回歸事物的本源,指尊重本初、祖先。
4. 鬼神:指祖先或自然神靈。
5. 和用:資源與人力的和諧運用。
6. 義:合乎道德正義的行為。
7. 讓:謙讓、不爭。
8. 厚其本:使根本更加穩固。
9. 尊上:尊敬上位者或天神。
10. 民紀:人民的行為準則。
11. 不悖逆:不違逆、反叛。
12. 奇邪:怪異邪惡。
13. 微:稀少、幾乎沒有。
3. 白話文
天下的禮制有五個主要目的:一是回歸本源,二是敬奉鬼神,三是促進資源和諧運用,四是實現道義,五是推行謙讓。回歸本源是為了厚植根基;祭祀鬼神是為了尊敬上天;調和資源是為了建立人民的行為準則;推行義理使上下之間不會叛逆;提倡謙讓能消除爭鬥。這五者結合起來就是治理天下的禮制,即使有異端邪說,也難以動搖政教秩序。
4. 總結
此段概述禮的五大功能:固本、尊神、立紀、崇義、止爭,說明禮不僅是儀節,更是治國安邦的核心工具。
啟示
禮的核心是建立穩固社會秩序與道德規範。
倫理與宗教相輔,能穩固民心與政權。
謙讓止爭,道義和諧,是治理之道的根本。
十九、
1. 原文
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于上,為昭明,焄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
2. 注釋
1. 宰我:孔子弟子之一。
2. 鬼神:泛指死者之靈與天地之神。
3. 氣:陽氣,精神之氣。
4. 魄:陰魂,附著於形體的靈魂部分。
5. 盛:極致、旺盛。
6. 合鬼與神:兼顧陰陽兩界,通達天地之理。
7. 教之至:教育的最高境界。
8. 焄蒿:祭祀時上升的煙氣,此處指氣的表現。
9. 凄愴:悲傷哀切。
10. 百物之精:萬物之中最精微、靈妙的部分。
11. 著:顯現、顯示。
12. 黔首:平民百姓。
13. 則:法則、典範。
14. 畏:敬畏。
15. 服:信服、順從。
3. 白話文
宰我說:「我聽說過鬼神的名號,但不知道它們到底是什麼。」孔子說:「氣是神的極致表現;魄是鬼的極致表現。能理解鬼與神的結合,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所有的生命都必須死去,死後歸於土,這就稱為『鬼』。骨肉腐爛在地底,化為陰土;而人的氣則升騰於上,成為光明、煙霧、哀愴等現象,這是萬物中最精微的部分,也就是神的表現。根據這些精微之物,制定出最高的法則,明確地規範鬼神,用來作為百姓的典範。人民因此敬畏,萬民也會順服。」
4. 總結
本段透過孔子對宰我的回答,揭示了儒家對鬼神的理解:鬼神為人死後「氣」與「魄」的延續表現,並不神祕,而是萬物精氣的流轉顯化。孔子強調,通曉鬼神是教育的極致目的,也可作為治民的法則。
啟示
鬼神觀非迷信,而是自然與人事變化的合理理解。
教育應涵蓋天地人生之理,幫助人敬天畏祖、規範行為。
對自然、祖先與法則的敬畏,是建立社會秩序的根本。
二十、
1. 原文
聖人以是為未足也,筑為宮室,謂為宗祧,以別親疏遠邇,教民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眾之服自此,故聽且速也。二端既立,報以二禮。建設朝事,燔燎膻薌,見以蕭光,以報氣也。此教眾反始也。薦黍稷,羞肝肺首心,見間以俠甒,加以郁鬯,以報魄也。教民相愛,上下用情,禮之至也。
2. 注釋
1. 聖人:古代有智慧與德行的君子或統治者。
2. 為未足:認為還不夠。
3. 宮室:宗廟、祭祀祖先之所。
4. 宗祧:宗廟,指祖宗神位所在。
5. 親疏遠邇:指親近或疏遠、遠近的血緣關係。
6. 反古復始:回歸古制,追本溯源。
7. 所由生:指祖先、出生來源。
8. 二端:指氣與魄兩種概念。
9. 二禮:祭氣與祭魄的兩種禮法。
10. 燔燎膻薌:焚燒香草、脂膻等祭品。
11. 蕭光:焚燒時的火光與煙氣。
12. 黍稷:五穀,特指祭祀用的黍和稷。
13. 羞:獻祭。
14. 俠甒:盛酒器皿。
15. 郁鬯:香酒,用於祭祀。
16. 魄:形體所附之魂。
17. 用情:用心、動感情。
3. 白話文
聖人認為單靠教化還不夠,因此建造宗廟,稱之為「宗祧」,用以區分親與疏、遠與近,藉此教育人民回歸古禮,追溯根源,不忘祖先。百姓因此而順從,且反應迅速。氣與魄兩種祭禮制度確立後,便以兩種形式報祭。朝祭時燃燒膻脂與香草,點起火光來獻於神,是為了報氣,藉此教導民眾返本追源。而以黍稷、肝肺首心等實體獻祭,並以俠甒與郁鬯陪襯,是為了報魄,教化人民彼此相愛、上下有情,這就是禮的極致。
4. 總結
本段說明聖人制定宗廟制度與二種祭禮(報氣、報魄)來教化人民,使之不忘本源,進而促進社會倫理秩序。宗祧制度明辨親疏,祭祀禮儀結合情感與形式,形成完備的文化教育體系。
啟示
禮制不只是形式,更是教化人心、傳承孝道與親情的核心。
建立祭祀制度有助於民眾反本溯源,培養尊祖敬宗之情。
情感與制度的融合,是儒家禮治社會的根本精神。
二一、
1. 原文
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是故昔者天子為藉千畝,冕而朱紘,躬秉耒。諸侯為藉百畝,冕而青紘,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為醴酪齊盛,於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2. 注釋
1. 君子:有德之人,或指有教養的統治者。
2. 反古復始:回歸古制、追本溯源。
3. 所由生:出生的根源,指祖先。
4. 致其敬:盡其尊敬之意。
5. 發其情:表達內心情感。
6. 躬秉耒:親自拿著耒(古代耕作用的農具)耕作。
7. 藉:古代帝王親耕之地。
8. 冕:禮帽,天子、諸侯上朝或行禮時所戴。
9. 朱紘、青紘:冕服上的絲帶,朱為紅色,青為青色,分別代表天子與諸侯的等級。
10. 醴酪齊盛:用以祭祀的甜酒與乳品豐盛齊備。
11. 取之:指取祭品自親耕之田。
3. 白話文
君子追溯古禮與本源,不忘自己的出生根源,因此表達最大敬意、真摯情感,盡全力去報答父母,不敢有絲毫怠慢。所以,從前的天子在藉田千畝中親自耕作,頭戴冕冠、繫紅帶,親自拿起耒耕作;諸侯則在百畝藉田中耕種,戴冕冠、繫青帶,也親自動手。這樣做是為了祭祀天地、山川、社稷與祖先,並用親手耕作所得的穀物釀製醴酪等祭品來供奉神明與祖宗,表現出極致的敬意。
4. 總結
本段說明君子為報答父母與祖先,會追本溯源、親力親為,體現在古代帝王與諸侯親耕藉田,用以備祭天地祖宗。這種行為體現了極致的敬意與孝心。
啟示
君子之道不僅在於內心敬愛,還需實際行動展現孝敬之誠。
古人以親耕之禮表達對天地與祖宗的敬重,彰顯「孝」與「敬」的落實不只在語言,更在行動中。
尊重傳統、實踐倫理,是維繫家國禮制與和諧社會的基礎。
二二、
1. 原文
古者天子、諸侯必有養獸之官,及歲時,齊戒沐浴而躬朝之。犧牷祭牲,必於是取之,敬之至也。君召牛,納而視之,擇其毛而卜之,吉,然後養之。君皮弁素積,朔月,月半,君巡牲,所以致力,孝之至也。
2. 注釋
1. 養獸之官:掌管飼養祭祀牲畜的官員。
2. 歲時:指定的節令或祭祀之時。
3. 齊戒:齋戒,潔淨身心以示敬意。
4. 躬朝:親自前往察看。
5. 犧牷:指潔白無瑕、用於祭祀的牛羊。
6. 納而視之:牽入牛隻觀看。
7. 擇毛而卜之:根據牛毛的顏色與狀況占卜吉凶。
8. 皮弁素積:穿戴皮弁(禮帽)與素服(素色衣服),表敬慎之意。
9. 朔月:農曆每月初一。
10. 巡牲:巡視牲畜。
11. 致力:盡心努力。
3. 白話文
古時候天子與諸侯都設有飼養祭祀用牲畜的官員,到了特定時節,便齋戒沐浴,親自前往察看牲畜。用來祭祀的潔白牲畜,必定從中挑選,可見其虔敬之至。君主召見牛隻,牽入後觀察、擇其毛色進行占卜,占得吉兆後才飼養。每月初一與月中,君主穿戴皮帽與素服巡視牲畜,以此表現其勤勞與盡心,這正是孝道的極致表現。
4. 總結
本段記述古代君主對祭祀牲畜的重視,從設官飼養、齋戒巡視、占卜挑選,到親自巡牲,都顯示出對祭祀儀典與孝道的極致重視。
啟示
敬神孝親需從細節著手,表現出誠心與恭敬。
禮儀的落實來自日常持續的自我要求與實踐。
君主身體力行孝道,對百姓有良好示範意義,帶動社會風氣的端正。
二三、
1. 原文
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筑宮仞有三尺,棘墻而外閉之。及大昕之朝,君皮弁素積,卜三宮之夫人世婦之吉者,使入蠶于蠶室,奉種浴于川;桑於公桑,風戾以食之。歲既殫矣,世婦卒蠶,奉繭以示于君,遂獻繭于夫人。夫人曰:「此所以為君服與?」遂副褘而受之,因少牢以禮之。古之獻繭者,其率用此與!及良日,夫人繅,三盆手,遂布于三宮夫人世婦之吉者使繅;遂朱綠之,玄黃之,以為黼黻文章。服既成,君服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
2. 注釋
1. 公桑:官營的桑園
2. 蠶室:養蠶的房舍
3. 仞:古代長度單位,一仞約七尺
4. 棘墻:荊棘圍牆
5. 大昕:清晨
6. 皮弁素積:皮帽與素服,莊重潔淨的服裝
7. 三宮:皇后的三個主要宮殿與居住者
8. 世婦:貴族身份的婦人
9. 奉種:奉上蠶種
10. 風戾:風調雨順、氣候適宜
11. 殫:盡
12. 副褘:副禮服
13. 少牢:祭祀用的豬羊之禮
14. 繅:抽絲
15. 三盆手:三人共繅
16. 黼黻:禮服上的彩色花紋
17. 先王先公:歷代君王與祖先
3. 白話文
古時的天子與諸侯,都設有官營的桑園與養蠶室,靠近河流修建。建築高度三尺,外圍以棘刺築牆封閉。清晨時,君王穿戴皮帽與素服,選定三宮中吉祥的夫人或貴族婦人進入蠶室開始養蠶,並將蠶種洗於河水中;以官桑採葉餵蠶,保持良好的風氣。等到養蠶結束,婦人將蠶繭呈給君王,繼而獻給王后。王后問:「這是為君王製衣的原料吧?」於是穿上副禮服接受,並以少牢之禮回報。這就是古代的獻繭儀式。等到吉日,王后親自抽絲,由三人合作完成,接著分派給其他吉祥的貴婦人繼續繅絲,並將絲染為朱綠、玄黃等色,製作成禮服上的花紋。衣服完成後,君王穿上它來祭祀祖先與先王,這正是表達極致敬意的做法。
4. 總結
本段記述了古代君王與后妃參與蠶桑與製衣的過程,展現敬祖報本的精神。這種制度不僅反映禮儀規範,也體現以實際行動實踐孝道與敬意,深化對禮制與倫理的教育。
啟示
敬祖與報本不只表現在儀式上,更應實踐於日常行為中。
上位者親力親為,有助於教化百姓,形塑社會道德風尚。
禮的實施不只為形式,更重在發自內心的敬與愛,是文化與信仰傳承的重要途徑。
二四、
1. 原文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
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不與爭也;望其容貌,而眾不生慢易焉。故德輝動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乎外,而眾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而天下塞焉,舉而措之無難矣。
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
2. 注釋
1. 君子:有道德修養的人
2. 禮樂:指禮儀與音樂教育
3. 斯須:片刻、片時
4. 致:推行、施行
5. 易直子諒:誠懇、率直、寬厚、信實之心
6. 油然:自然地、生動地
7. 天、神:比喻道德修養的至高境界
8. 銷:消亡、敗壞
9. 放:放縱、失度
10. 報、反:回應與節制之意
11. 塞:通“賽”,圓滿、完備
12. 措之無難:施行無難
3. 白話文
君子說:「禮與樂,不可以片刻離開自己身上。」透過音樂修養內心,就能使誠信、率直的品格自然產生。有了這種心境,便會感到快樂;快樂則會帶來安定,安定能持久,久了就達到天道的境界,而後達到神明般的品德。所謂神,就是無需言語而使人信服,無需發怒而讓人敬畏。這就是以樂修心的方法。
再以禮來修身,則能達到莊重與敬慎,有了這樣的態度就會產生威嚴。若內心片刻沒有和樂,奸詐的念頭就會趁機進入;外表若片刻不莊重,輕慢的態度就會浮現。
所以音樂是內在情感的表現,禮儀是外在行為的表現。音樂的極致是和諧,禮儀的極致是順服。內在和外在皆妥當,百姓看到其神色就會自然恭敬,不敢爭辯;看到其儀表,眾人也不會輕視怠慢。因此,內在的德行自然地影響百姓,外在的制度人人都會順從。
因此說,推行禮樂的道理,則能使天下調和安定,實施起來也不困難。
樂是內心情感的流動,禮是外在行為的節制。因此禮在於減、省、收斂,有進的形式;樂在於充滿、表達,有回收的節度。禮如果減卻而不懂得進,就會消失;樂如果充盈而不懂得節制,就會放縱。所以禮有回報,樂有反思。禮得到正確的回應就是樂;樂能及時反省就是安定。禮的回報與樂的反省,兩者其實是一體的道理。
4. 總結
本段強調禮與樂的內外修養功能。音樂從內在培養人的誠信與和樂,禮儀從外在端正人的行為與態度。二者結合,能養德化民,形成和諧社會。君子應內修於心、外成於禮,使人自敬而民自化,最終達到「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的境界。
啟示
禮樂不僅是儀式或娛樂,更是修身與治國的根本方式。
教育應同時關注人的內在情感與外在行為,引導向善。
領導者若能以身作則,內外皆和,自可化民無形。
自律與節制,是個人與社會和諧的關鍵。
二五、
1. 原文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
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
2. 注釋
1. 孝:孝順,對父母的敬愛與奉養
2. 大孝尊親:最重要的孝,是能讓父母在精神、社會地位上受到尊崇
3. 弗辱:不使父母受辱
4. 能養:僅止於物質供養
5. 公明儀:曾子的學生
6. 是何言與:這是什麼話啊!(表示驚訝與謙遜)
7. 先意承志:預先了解父母的心意,體會並實現他們的志向
8. 諭父母於道:引導父母明理向善
9. 直養:單純提供物質上的奉養
10. 參:曾子自稱
3. 白話文
曾子說:「孝有三種層次:最高的是讓父母受人尊敬;其次是不讓父母蒙受羞辱;最低層次的是能夠供養他們的生活。」
公明儀問曾子:「老師您可以算是孝子嗎?」
曾子回答:「這是什麼話!君子所實踐的孝,是能預先體察父母的心意,完成他們的志願,引導他們走在正道上。我曾參啊,只是做到基本的奉養,哪裡算得上是孝呢?」
4. 總結
本段強調孝的層次與真正的意義。孝不僅是物質上的供養,更重要的是尊重父母、維護父母的名譽與道德方向。曾子自認未能達到真正的「大孝」,反映出對孝道極高的標準與謙虛的態度。
啟示
孝道不只是養父母,更重在精神與品德上的尊崇與引導。
預察父母心意、協助其實現理想,是高層次的孝行。
真正的孝需要德行與智慧,而非僅是形式與供養。
君子對孝道自我要求嚴格,值得我們深思學習。
二六、
1. 原文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
亨孰膻薌,嘗而薦之,非孝也,養也。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眾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
2. 注釋
1. 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身體是父母所傳留下來的。
2. 敢不敬乎:怎敢不敬重小心?
3. 五者:指居處、事君、蒞官、交友、出戰五方面。
4. 災及於親:行為不當,會使父母蒙羞。
5. 亨孰膻薌:烹煮膻(有膻味的肉,如羊)和香物。
6. 嘗而薦之:自己嘗過後獻給父母。
7. 養也:這只是「養」,不是「孝」。
8. 称愿然:滿心稱讚。
9. 幸哉有子:多麼幸運啊,有這樣的兒子!
10. 慎行其身:謹慎行為。
11. 不遺父母惡名:不讓父母留下壞名聲。
12. 仁、禮、義、信、強:皆從孝道中實踐出來的德行。
13. 樂自順此生:音樂從和順產生。
14. 刑自反此作:刑罰因違反孝道而設立。
3. 白話文
曾子說:「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既然如此,我們怎能不小心敬重地使用它呢?一個人如果在家中舉止不莊重,對君主不忠誠,做官不敬業,對朋友不守信,作戰無勇氣,這五件事沒做好,會連累父母受災受辱,我怎敢不謹慎呢?
用美味與香氣獻給父母,這不算孝,只是供養而已。真正的孝,是讓國人都感嘆說:『真幸運,有這樣的兒子!』這才叫孝。人民的教育以『孝』為根本,表現在行動上是『養』。供養容易,做到敬才難;敬容易,讓父母安心才難;安容易,善終才難。父母去世後仍謹慎行為,不讓父母蒙羞,才算真正做到孝的終極。仁、禮、義、信、剛強,都從孝道中實踐出來;和樂來自順從,刑罰則是因違反孝道而產生。」
4. 總結
本段強調孝道不僅是供養父母,更關鍵的是以敬為本,舉止端莊、處事忠信,讓父母因子女的行為而蒙光榮。孝貫穿一生,直至父母去世後仍要謹慎自守,不辱親名。孝亦是仁、禮、義、信、勇等德行的根本。
啟示
孝道重在內心的敬與行為的慎重,而非表面上的奉養。
一個人的德行反映父母的教養,關乎整個家庭的名譽。
孝是所有德行的起點,也是社會和諧的根基。
行孝應當始於幼時,貫徹終身,慎終追遠,方為真正的孝子。
二七、
1. 原文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2. 注釋
1. 曾子:孔子的學生,名參,春秋末魯國人。
2. 孝:孝順,指子女對父母的尊敬與奉養。
3. 塞:充滿、貫通。
4. 溥:普遍、廣布。
5. 施:施行、推廣。
6. 朝夕:早晚,引申為短暫時間。
7. 放:推行、施展。
8. 準:標準、準則。
9. 《詩》:指《詩經》。
10. 無思不服:沒有誰不心悅誠服。
3. 白話文
曾子說:「孝道的偉大,足以貫通天地;其廣大,能普遍於四海。它施行於後代,不受時間限制。將孝道推行到東海,也能作為準則;推行到西海、南海、北海,亦皆如此。《詩經》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人不順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4. 總結
本段強調孝道的普遍與永恆性,認為孝是天地之道、四海共準,是治國安天下的根本。
啟示
孝不只是家庭倫理,更是天下共同的道德規範。
推行孝道可凝聚人心、促進社會和諧。
孝道超越時空與地域,具備永恆價值。
二八、
1. 原文
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父母愛之,嘉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沒,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謂禮終。」
2. 注釋
1. 以時:按照適當的時節。
2. 非孝也:違背孝道。
3. 小孝、中孝、大孝:孝道的三種層次。
4. 不匱:不匱乏,持續不絕。
5. 嘉而弗忘:稱許並永不忘懷。
6. 諫而不逆:勸諫而不頂撞。
7. 禮終:孝道至終,體現在父母去世後的祭祀之禮。
3. 白話文
曾子說:「樹木要依照時節砍伐,禽獸要依照時節獵殺。孔子說:『砍伐一棵樹,捕殺一頭獸,如果不是在適當的時節,就是不孝。』孝道有三種:小孝是出力奉養,中孝是勤勞照顧,大孝是永不匱乏。能因慈愛父母而忘記辛勞,這叫做出力;能尊重仁義、安於道義,這叫做勤勞;能廣泛施恩、備足供養之物,這叫做不匱乏。父母喜歡他,他就高興並不會忘懷;父母討厭他,他也會懼怕而不抱怨;父母有錯,他會勸諫而不違逆;父母去世後,他一定會尋求仁德之人的穀物來祭祀他們。這就是所謂的孝道至終。」
4. 總結
本段從自然節令引申到孝道,說明孝不僅是對父母的情感表達,更要符合天理人情。孝道分為三等,重在持久不匱,並貫穿於父母生前與死後的行動之中。
啟示
孝道應當合乎時節與理性,不是盲目行事。
真正的孝不僅是行為上的奉養,更是內心的敬愛與持久的實踐。
孝要細緻到生活中各方面,包含父母生前的養育與死後的祭祀。
二九、
1. 原文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善如爾之問也!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憂色也。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
2. 注釋
1. 足瘳:腳傷痊癒。
2. 善如爾之問也:你這個問題問得好。
3. 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上天所創造、大地所養育。
4. 無人為大:在人間,沒有比人更重要的。
5. 全而生之:完整地生下。
6. 全而歸之:完整地奉還給父母。
7. 頃步:輕輕邁步。
8. 道而不徑:走路不走近路。
9. 舟而不游:乘船不戲水(不輕率冒險)。
10. 行殆:行走於危險中。
11. 忿言不反於身:憤怒的話不留在自己身上(不讓自己因怒語而傷己)。
3. 白話文
樂正子春下堂時跌傷了腳,幾個月沒有出門,臉上仍帶著憂愁。門下弟子問他:「老師您的腳已經好了,為什麼這幾個月不出門,還顯得憂愁呢?」樂正子春說:「你這個問題問得真好!我聽曾子說過,曾子又是從孔子那裡聽來的:『天所創造、地所養育的萬物中,人是最寶貴的。』父母完整地生養我們,子女也應該完整地奉還身體,這才叫孝。不損害自己的身體,不侮辱自己的品格,這就叫做『全』。所以君子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孝道。現在我受傷這件事,讓我覺得對不起孝道,所以才憂心。舉足之時不敢忘記父母,開口說話也不敢忘記父母。因此走路不走捷徑,乘船也不任意遊玩,不敢讓父母留給我的身體處於危險之中。說話時不出口惡言,也不讓怒言害及自身。不羞辱自己、不讓父母蒙羞,這就是真正的孝。」
4. 總結
本段通過樂正子春的自省,闡述了孝道不僅在於行為,更體現在日常細節中對父母的尊重與感念。從「不虧其體」到「不辱其身」,孝道是一種時時自律、處處警醒的實踐。
啟示
孝道不僅是養育之恩的報答,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人格修養。
即使是舉止、言語的小事,也應以「不辱其身」為原則。
自我行為的端正,其實是對父母最深層次的敬重與回報。
三十、
1. 原文
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也。
2. 注釋
1. 昔者:從前。
2. 有虞氏、夏后氏、殷人、周人:中國古代的四個重要朝代或部族。
3. 貴德、貴爵、貴富、貴親:重視道德、爵位、財富、親情。
4. 尚齒:尊敬年長者。齒,年齡。
5. 盛王:興盛的王朝。
6. 未有遺年者:沒有遺棄對老年人的尊重之道。
7. 年之貴乎天下,久矣:年長者在天下人的心中受到尊敬,已經很久了。
8. 次乎事親也:僅次於孝敬父母。
3. 白話文
從前,有虞氏推崇道德、尊敬長者;夏后氏重視爵位、也尊敬長者;殷人看重財富、仍尊敬長者;周人則珍視親情、同樣尊敬長者。虞、夏、殷、周這些朝代,都是歷史上最興盛的王朝,從來沒有忽視對年長者的尊敬。尊敬年長在天下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事情,僅次於孝敬父母。
4. 總結
本段指出,自古以來各大王朝無論重視什麼,都一致尊敬長者。這不僅是治國之本,也是傳統禮教的核心。尊老與孝親同為倫理根基,且地位極高。
啟示
尊敬年長者是歷代聖王共通的德政,也是文明社會的標誌。
儘管各時代重視的價值不同,道德、地位、財富、親情皆有所偏重,但「尚齒」始終未變。
尊老之道應延續不絕,其重要性僅次於孝敬父母,是家庭和社會穩定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