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來聊聊帶新生班時,是怎麼樣思考聯絡簿的製作以及運用?同時,在遇到挫敗之後,又是怎麼樣迭代聯絡簿的內容,核心設計是否有偏頗?
國一上
初始~去年暑假的時候,有機會閱讀到一位國小老師帶學生們進行生活日記的記敘書寫脈絡,心想,國小生竟然有如此的訓練,那麼讓新生在聯絡簿裡面以溫故知新的方式來進行寫作練習,應該是很適切的設計吧…
結果~遇到了蠻大的難點,不論在基礎的5w1h陳述上,以及五感的描摹設計上,都必須一一澄清解說。更遑論事件的前中後,以及對自己的影響,在事件與感知的節點切分上,對孩子們來說都得要重新架構。然而,聯絡簿是每天要處理的,時間不足的情形下,花了半年的歷程,只能以最小值的時間應用(早自修或班會),做最基礎的確認說明與練習。
過程中最令我納悶的是,國文課堂上文本的梳理能力訓練,竟無法將能力移轉到簡單的聯絡簿事件梳理,著實令人覺得挫敗
國一下
迭代~核心不變,內容整個改版,分成兩大部分,一個是讀寫訓練,一個是圖文訓練,不給細緻的格子,全部以空白呈現,方便運作。
結果~導師每天都要想主題,要不斷地搜資,擷取並理解各種媒材,過程中感到張力滿滿,但孩子們的書寫卻特別的多元且有趣,也成為了部分孩子對每個主題的期待。(不是每個孩子都想要寫聯絡簿,因為多數的孩子都不太想進行讀寫的輸入與輸出)
整理~大致分成幾種運用

1.隨機類-完全因應生活動態:
「我那寒假裡的三個難忘回憶」

「影響你流失注意力的三件事」

「我房間或手機裡的三個珍藏」

「教室裡的八個我看見」

「本周屬於我的四個moment」

「我的生活困境與因應信念」

「本週的班級大小事」



「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聲音」

「班上的五個陌生人」

「在閱讀課的五個發現」

「校園植物秀-我與他/她之間」

「在生活當中讓你出乎意料的一件事」

「紀錄這學期每天都會帶的一樣物品,並與他對話」

……持續發展中……
2.閱讀類-班書、蒲公英、大智慧過生活、Y T影片
A.書籍操作:會指定頁數閱讀,針對文本核心進行提問,最終結合個人經驗,抒發感受與想法。






B.篇章操作:喜歡的內容,學到的感受與想法,學到之後想要的行動實踐。



C.影片操作:最常用志祺七七,因為影片後會有提問,影片過程會有思辨內容,議題節點也清楚,很容易讓孩子們有感學習。

3.新聞類-中學生報
就是九宮格操作,偶爾轉換一些策略運用,主要是要能培養看新聞的習慣,這是重點





4.段考類-前後盤點
A.第一次段考盤點~前:我做了哪些準備?中:我遇到哪些難點?後:有機會回到段考,那兩天的某個時間點,我想回到什麼時候?做什麼事?為什麼?


B.第二次段考盤點~段考啟示錄:三個對自己的肯定以及三個考後的反思。
C.發送愛心波:感謝段考期間幫助我的他們(選擇三個人,並說明他們對自己的協助)

最後,國二的聯絡簿內容會有什麼變化呢?形式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異動,就是內容的更新要配合學生們的身心變化以及所需要的思維建構,反覆練習,在溫故的過程,展開新的策略學習,成為讀寫專家的共學路上,原子練習是不二法門
後記:
很感謝臉書個人與團隊和各家門派所提供的各式各樣的分享,才能讓我們有著有不一樣的主題發酵
Murmur :
寫到最後,學生就覺得好累
改到最後,老師也覺得好累
累到最後,就會發現這三年除了成績之外,還有那不頹廢且精彩有感的國中生活
照片內容僅為部分,供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