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的老師傳來了一條連結給我看,她說這個問題就是你當日問我的問題,她給了我答案。那天是我勇敢去改變的一步,勇敢去面對想做的事,就算在這一刻是多麼荒謬的想法,遙遠的夢想也好,我也想試試。這個職業不是沒有,而是太新了,大家都不知道要如何才能成為,才會令大家對我的看法是天馬行空,身邊也沒有一個人會想這樣做,學校及社會也沒有教。所以我去把要用的技能,一件一件地學起來,不同的方法去找,「書上、網絡上、要錢或不用錢的課程都學上」,模仿夢想中的職業,不斷嘗試。因為身邊沒有一個志同道合的人,也沒人了解,家人不明白,朋友不理解,所以最後自己一個人默默上路。我問老師:「我想做的職業,在我的世界裏很罕有,也沒太多人真的很成功,自己也沒有方程式去跟着做,我身邊的人,沒有一個人能了解我,都當我作白日夢,溝通也沒用,所以要怎樣做?」老師當時說:「因為ai 發展太新,新舊交替的時代,大部分人都不理解,其實現在開始有一些從前沒有的職業,會愈來愈多,他們只是不了解。」那天雖然講得很模糊,但也感到支持。之後就發送了連結給我。在這短暫的課程裡,發覺同學和老師都支持我,鼓勵我,還分享了很多事情和資源,發覺陌生人比親朋好友更加明白我,感覺每人都認為我會成功。
大家在追夢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的問題。「為何親人、身邊的朋友都要扁底自己所做的事?」在我看完了那篇文章的時候,當下讓我解惑,因為會寫這些事情的人少之又少,很想分享給追夢的大家知道。看低自己的人大部份都是身邊最親近的人,因為他們是小時候就認識的,一直看你長大,他們會儲存「舊有自己的印象」,認為你就是這個樣子,但自己實在進步得太快,大家跟不上新的自己,沒有更新自己新的形象,才會覺得你天馬行空,不會成功或者太不務實,也不了解你在做什麼,所以才會給出對自己的感覺評價。讓我想到之前自己寫的文章,個人認知不平等的時候就會產生誤會和偏見,如果代入課題分離的時候,其實自己不必懊惱,他人的想法不能改變,也不用改變他人,那是認知偏差問題,不用爭辯,專注自己即可。也可以代入新職業認知偏差,這個職業在現在這一刻太新,大家都不知道要怎樣成為,就只能不斷學習嘗試,再到創新,需要有人開創新的職業,有價值的時候,就會變成常態。
反而陌人生看見的是現在的自己,沒有自己過去的比較,看見正在努力的自己,發出來的光,所以陌生人的評價會很正面和支持。當一步一步去學習去做,離目標就會愈來愈近,途中就會認識不同的人,與你同行的人就會愈來愈多。
「不是自己太耀眼,是其他人太灰暗」,當自己勇敢跳出舒適圈,去追尋自己夢想,身邊的人會特然害怕自己被拋低,看見他人愈來愈好的時候,自己沒法好的焦慮。就會沒有意識地不斷比較,攻擊別人。我的做法是,遠離不回應比較自己的人,自己的計劃不必告訴旁人,低調行事,減低風險,注專自己所做的事。
文章中說「有些太熟悉的人,會自動把你當成背景」因為太理所當然,覺得你以前就是這樣,完全不覺得你有神秘感,就很自然不把你當一回事,太習慣你的存在,就不會特別去聽去看自己做的事,反而社群上,網友,不熟悉的人,會更容易看到你身上不一樣的光。的確在網絡上比現實認識的人更為用心看自己的作品,所以愈來愈多粉絲也是這樣來的嗎?
「親朋好友是會愛你,但是不是自己的觀眾」,雖然身邊親近的人沒太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做少少的改變,也會掀起身邊的人情緒,所以才會有這些自身評價。要分辨誰是親朋好友,誰是自己的觀眾,當分開不同的身份看待時,就不用再糾結。
2025年8月7日 妤然Yu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