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走上自學這條路時,我就知道自己不會是一張標準答案卡上脫穎而出的考生
自學沒有段考成績、沒有學校排名、甚至連固定班級都沒有,自學的自由與彈性,意味著未來升學的路會比一般學生更迂迴、也更需要主動出擊。而在台灣的大學入學制度中,「特殊選才」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舞台——讓那些走在體制外、擁有獨特學習歷程與個人發展軌跡的學生,有機會向大學展現「我雖不同,但我準備好了」。
對我而言,申請特殊選才不是單純的資料準備流程,而是一段重新梳理自我生命歷程、凝視夢想與目標的過程。我報考的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這個系所同時強調教育理論與跨文化素養,而這些正好與我自學過程中最投入的領域不謀而合。申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把自己過去三年來所有大大小小的學習歷程、實作經驗、參與活動與自我反思,串連成一個清晰的敘事:為什麼我選擇自學?自學的方式如何培養我?而這樣的成長,如何讓我成為這個系所適合的人?
特殊選才最不容忽視的,就是「說故事」的能力
特殊選才因為不像一般入學方式有制式分數作為衡量指標,審查老師要從一份份書面資料中看見你這個人,認識你的思想、熱情與潛力。因此,在自傳與學習計畫中,我試著用最真實也最誠懇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成長歷程:從蒙特梭利教育啟蒙,到國中階段參與茶文化與陶藝課程的沉澱,再到高中正式成為自學生後,如何親手籌辦讀書會、進入蒙特梭利小學實習、旁聽大學教育課程,甚至創辦實驗教育品牌「讀自學系的人」。這些經歷不是用來證明我有多厲害,而是試圖展現一件事:我是一個願意不斷嘗試、行動、並從實踐中學習的人。
我記得在面對「為何適合這個科系」的提問時,我並不只列舉相關經歷,而是深入描述我參與各個教育和文化相關活動的觀察與省思。教育不是抽象理論,而是切實發生在每一次課堂互動、每一段與孩子的陪伴、每一次設計課程的選擇之中。隨著我越來越深入的投入,我就越來越相信相信自己未來想要成為一個能「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教育工作者。
此外,自學生的身份也需要明確的法定文件支持。我準備了歷次實驗教育核定函、身分證明、成績認證書等,證明我在這條與眾不同的路上,一直都不是單打獨鬥,而是在法律與教育制度容許下,謹慎且努力的走自己的路。每一份自學計劃書的背後,都是與師長反覆討論後的課程規劃;每一份學習歷程紀錄,都是我親身經歷後的心得總結。我用行動替代考卷,用實踐取代標準答案。
很多人會以為特殊選才是「旁門左道」,但其實它更像是給那些擁有獨特學習歷程的人一個重新定義「什麼是學習價值」的機會。在準備這些資料的過程中,我不斷問自己:「如果沒有分數,我怎麼證明自己適合大學?」「如果沒有學校,我怎麼證明自己曾努力過?」最終,我找到了答案:我的故事、我的行動、我的價值觀,就是最好的證明。
特殊選才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
特殊選才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但它是一條值得走的路。它讓我得以不被制式考試定義,用自己的方式說出成長的故事,也讓大學看到更多元、更真實的可能。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像我一樣的自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走進大學,走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