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僕人會準備好菜餚並將它們擺好在桌子上,但它不會自己對主人說:『您必須吃這個,而不是那個。』同樣的,好老師必須要做好準備;但同時他也必須適當觀察他干涉的界線在哪。」這句話是瑪麗雅 ‧ 蒙特梭利在《Her life and work》一書中提到的話語,亦是我在高三開始於蒙特梭利小學擔任實習助教後,有所體悟的文句。
猶記我第一次以助教的身份回到蒙特梭利小學時,透過陪伴孩子工作的過程,突然有種夢回小學五、六時期,在教室中擔任大哥哥,陪伴弟弟妹妹們一起工作、學習的感覺,逐漸找到了自己在教室中的身份定位:學生與主教老師之間的服務者。不僅在主教老師示範完工作時,擔任引導孩子再去反覆練習的人物;也在孩子對某領域特別著迷或有興趣時,成為支持他們提供材料和工具,提升學習動機的催化劑;更在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扮演鼓勵孩子繼續嘗試、維持學習動力的角色。
特別是在某一天上午的工作時間時,我看到一位性格活潑、喜歡四處探索、對於工作缺乏耐心,時常需要老師多花費心力陪伴的二年級孩子,正在教室中四處遊走,干擾其他在工作的同學,我便默默的走向他,以不帶命令、威嚇的語氣說道:「我們一起來工作吧!你可以選一個你有興趣或想和我分享的工作。」我原本以為他會一語不發就快步離開我的視線範圍,我必須花更多心力和時間再請他去工作。結果出乎我意料的,他竟然就牽著我的手走到數學區說:「那我們來做這個好不好?」(手指非十進制的數學教具)在與他一同操作此教具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悟到了「孩子的個別差異」,發現每個孩子的特質、個性、學習方式和學習速度都不盡相同,有的個性內斂含蓄,心思細膩、認真負責;有的活潑好動,專注力欠佳、容易分心。成人真的需要充分認識孩子,觀察孩子的學習傾向,然後抽絲剝繭,給對妙計,才能因應每個孩子的需求,以適切的方式提供協助。
這樣的耐心引導與陪伴的過程,相較於傳統打罵、命令、威嚇的教育模式,或許時常感到筋疲力盡,但每當成功引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看見他那專注且炯炯有神的雙眼,我內心便會不自覺的湧現出滿滿的喜悅與感動,過程中多次備受考驗的耐心與細心,也會因為孩子那心滿意足的笑容,瞬間又充飽了電。讓我在接下來的日子,能夠保持著對教育的熱愛,帶著自己的信念與期望,繼續在教育這條浩瀚的道路探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