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性》、《關於愛》、《關於夢(性與愛)》:在浮雲與水波之間流轉的情與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前言:挪威縮影

因為前年去了一趟奧斯陸參加「挪威縮影」旅遊,我決定去看《關於愛》。結果一看很喜歡,「性愛夢三部曲」另外兩部不能不看。

Sex。Love。Dreams。這樣直白的單字片名,是不是很精神分析啊?

這一套三部電影各自獨立,但其主題緊密交織,都是在談當代愛情與親密關係在不同向度的展現。導演達格·約翰·豪格魯德(Dag Johan Haugerud)希望有電影院能將這三部電影做為一套放映:「我希望它們之間能產生某種連結,彼此相互成長。」

有一點非常好玩,導演用一位心理治療師將三部電影串在一起。在《關於性》裡,他只以一個遠景中坐在餐廳裡的側影現身;在《關於愛》裡,他得了癌症,觀眾瞭解到他的孤單無助;到了《關於夢(性與愛)》最後,我們看到他披掛上陣,穩坐在治療師的椅子上。

三部電影都以大量對話或口白為主,奇妙的是絲毫不會讓人感到壓迫。其實,與分析治療躺椅上方飄盪的話語相當類似呢!我相信導演對於關係中的言語傳達,仍保有一定程度的信心。

心理治療師的必看電影清單裡,需要將這一套挪威電影列入。

最重要的,三部電影裡面所談的關係,有些並不符合社會常規與性別規範,甚至可能被視為違背倫常的畸戀,但導演並不想灑狗血地激化情愛欲望與社會壓制之間的衝突,而是讓它發生在奧斯陸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裡,形成困惑的疙瘩,然後在一場又一場的對話裡,在浮雲與水波之間,主角與觀眾的情緒,都經歷了一種洗滌後的清朗。

即便困惑的疙瘩仍在,沒有標準答案。

如果用棒球比賽來比喻這三部電影,語言做為先發投手,必然有未竟之處,這時就讓音樂做為救援投手來個撫慰的終結吧。「性愛夢三部曲」真是好看、好聽、既發人深省又妙不可言的神作。

  

[底下微劇透,請斟酌。]


raw-image

《關於性》:都是大衛鮑伊惹的禍

這樣的片名,電影反而幾乎不帶任何性愛畫面,很意外吧?

電影開場是一個男人對另一個男人敘述自己的夢。這兩位煙囪清潔工,都屬於一夫一妻制的傳統異性婚姻。上司男週末夢見大衛鮑伊向他走來,用一種像是看女性的眼神凝視他。那種被當作女性看待的感受使他醒來後陷入混亂與思索。

精神分析史上最著名的病人之一安娜歐(Anna O),曾將心理治療的過程比喻為清掃煙囪。分析治療工作者的日常,其實性質和清煙囪的人有幾分神似。

上司男感到混亂,是因為他並不排斥這種感覺。在他夢境的描述中,他覺得被大衛鮑伊完全接納或是喜愛,而大衛鮑伊的形象或許是上帝。這個宛如「被當作女性」的夢境中「被凝視」經驗,其實是某種正向的感覺,是這點擾亂他這個直男的心。

我好像有一點可以想像這樣的情景,就像在電影《俘虜》中,日本軍官坂本龍一也無法抵擋戰俘大衛鮑伊的眼神不是嗎?即便在二戰戰場上,那種魔力仍可僭越敵我差異。

聽完上司男的夢境描述,員工男接著說了自己的奇遇,有一次清完煙囪,男性屋主認真地看著他,接著邀他上床,他不知怎地居然答應了。回家後也誠實地跟太太說了。在他的回憶中,這並非一個糟糕的經驗(甚至有一點美好?),他否認自己曾有同性戀傾向,更絕非不愛太太了。

在這裡,觀眾和主角一樣,面臨男性性別角色與性傾向的混淆。兩位男士都陷入某種「被動性」且帶有性意涵的情境,而「被動性」通常被視為女性氣質的一部分,男性氣質則是「主動性」。「男人注視女人,女人看自己被男人注視……女人內在的審視者是男性,被審視者是女性。」佛洛伊德曾說,用主動被動來劃分是一種化約,不足以說明問題,亦即精神分析無法闡明在傳統或生物學術語中所稱「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本質[1]

我們自以為穩固的性別分類,其實遠沒有我們所希望的那麼穩固。

用當代的角度來分析,儘管性別分類這一領域看似穩定,然而每一個人的經驗卻並非永遠處於某種明確界定、穩固的「認同」之中。儘管核心性別認同在孩子出生時,甚至更早的時刻就被指派了,但我們都是在成長過程中發展出對性別的感知,這種感知是一種持續發生的、活生生的經驗,無可避免地與我們在成長關係中所接觸到的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形象進行內在對話,並且也受到外在現實中我們所見到的刻板印象所影響[2]

這是一場進行中的建構,如同片中景色宜人的奧斯陸,倏地出現有著高聳鷹架的工地。

做為分析治療師,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容易受到二元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而這些刻板印象會讓我們無法保持對精神分析原初洞見的開放態度--也就是,沒有一種固定不變的方式可以成為男人或女人。

導演探尋當代欲望與性別定義的可能性,在奧斯陸的兩位直男也是父親身上,創造出一種「流動」的狀態,像雲也像水。他展現出溫柔與寬容的態度,但不是憐憫或同情,不是要將之視為「性倒錯」而病理化。

raw-image


兩位煙囪清潔工以及男性觀眾,或許也受困於傳統的性別與家庭框架底下,某些欲望和需求被壓抑而乾涸,內心的苦自己也難以覺察,就這樣長大成人、結婚成家。

那不是漢娜鄂蘭所謂的自由。鄂蘭主張,自由不是一種內心的狀態或私人的選擇空間,而是在公共領域中,透過行動與言說實現的東西[3]

本片最動人的一幕,我認為是最後的教會表演。上司男擺動著自己的身體,唱著歌,在舞蹈和音樂中洩漏出一絲節制的嫵媚,而那是被上帝的榮光所接納並喜愛的特質,是一種愛的禮讚,也是鄂蘭「公共領域中的行動」。員工男全家來看演出,眼眶閃著淚光,我也被這樣的自由深深觸動了。


raw-image

《關於愛》:我的愛正常嗎?

這部電影裡面的主角,都是助人工作者:醫師、護理師、心理治療師。

女醫師正要進入一段新戀情,對象是離過婚有小孩的男人,她覺得自己好像讓對方女兒失去父親,因此有罪惡感。男友有再婚的打算,但女醫師對於是否進入婚姻相當猶豫。交往期間,她還在渡輪上用約會軟體找其他對象並發生關係,意外發現對方是已婚男士。

raw-image

男性心理治療師,終日跟個案談關係,自己卻缺乏親密關係,忽然罹癌,無助感與憤怒如同晴天霹靂。

最具挑戰性也最有趣的設定是男同志護理師。他經常在渡輪上用約會軟體尋找短暫性接觸的對象,也就是所謂的「男同志尋芳文化」(Gay cruising culture)愛好者。然而在本片中,他同時是極具共情能力的醫療人員,他敏感地注意到,有些病患並不是真的理解醫師的說明內容,又不敢提問,而癌症的生死關頭令人焦慮,他會主動協助女醫師去關照這些面向。他主動對術後的心理治療師伸出援手,照顧他生活起居。他是最懂「愛」的人,無私付出且平和自在。

這個設定確實顛覆了我原本的認知架構與道德觀。穩定/不穩定、道德/非道德、正常/異常之間的分野變模糊了。

會不會這個設定太浪漫、太過理想化了?我不知道。

我想,導演對於約定俗成的關係模式--異性戀的婚姻與家庭,其實有著質疑,但他不想聲嘶力竭批判,而是展現出對其他各種形態關係的溫柔允准。

本片坦率而不帶評判的敘事方式,無疑像極了精神分析的態度。


raw-image

《關於夢(性與愛)》[4]:成為書寫的人

本片故事以少女、母親及外祖母三代女性對愛與性殊異的經歷、態度、抉擇,隱喻人在各年齡層逐步蛻變的樣態。豪格魯德再度揮灑優異文采,以本片為挪威抱回第一座柏林影展金熊獎。這不僅是三部曲中唯一的成長故事,也是唯一完全聚焦於女性欲望的作品,全片幾乎沒有男性存在。

它是情感表達最清晰、敘事最凝聚的一部,洋溢著那種溫暖又帶有特定世代哀愁的情緒。故事從一位16歲女孩的視角出發。她戀慕新來的法文女老師,無法自拔。這個「編織」而成的美夢終究無法成真,但少女把自己的心情寫下來--不是以草率的日記形式,而是以抒情散文的筆法,將自己作為故事的主角來述說這段經歷。

「我的生活像在一片雲裡。」

少女在影片開頭的旁白中喃喃自語--貫穿全片的獨白,帶有文學性的幻想語調,一旦觀眾意識到她其實是在朗讀一篇第一人稱文字時,一切便水到渠成。

這篇因心碎而誕生、細節豐富且成功出版的中篇小說之中,有多少是真實,又有多少是幻想,著實難以分辨--尤其當少女鼓起勇氣跑到老師家,情況變得更加模糊,觀眾體會到懸而未決的張力。少女以課後「編織課」的名義與老師多次見面,這一連串友善的相處,讓這位陷入愛戀的女孩深信,她們一定會發展出更親密的關係。

raw-image


然而,或許打從一開始這份愛情就不存在,只是一場夢。戀人從一開始就缺席了。

楊凱麟教授在其介紹普魯斯特的專書中論及愛情的悖論:

「這正意味著『我愛你』所真正連結的只能是哀悼與死亡。因為愛情結束,戀人已死,於是我終於開始不停寫著我已經先一步失去的語言,我愛你。這個神聖的句子僅能以悖論的形式存在,在一種顛覆性的反時間之中,因為戀人的缺席而存在。」[5]

我愛妳,而妳早已不在。那我愛的是誰呢?這份建築在失落之上耽溺而酸楚的甜美,說不定讓小說更具文學價值喔。

少女的母親與外婆,各有其關係上的受挫,各有其欲望、幻想及夢境,這些幽微情緒可以被「雅各的天梯」夢境意象所涵容,天梯上,外婆在眾多身體推擠中奮力掙扎向上,企盼頂端可能有上帝存在,那壯美的一幕撞擊著我的心靈。導演心中慈愛的上帝,理當可以接納我們的脆弱猥瑣,包括性與愛。

少女的小說得以出版,是受到外婆的鼓勵與協助。

成為書寫的人,或許就是精神分析所謂的「昇華」吧,妳說是不是呢?

 


[1] Freud, S. ( 1920) The psychogenesis of a case of homosexuality in a woman.SE18, pp. 155-72.

[2] Newbigin, J. (2013) Psychoanalysis and Homosexuality: Keeping the Discussion Moving.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29:276-291.

[3] 本片有關於漢娜鄂蘭論自由的片段。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人的條件》。林宏濤譯,商周出版,2021。

[4] 《關於夢(性與愛)》(Dreams (Sex Love))於2024年10月4日在挪威影院上映。2025年該片入選第75屆柏林影展主競賽單元,2025年2月19日進行國際首映,並獲最高榮譽金熊獎。[維基百科]

[5] 楊凱麟:成為書寫的人--普魯斯特與文學時間。時報出版,202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3P夢拓野的沙龍
132會員
54內容數
日暮途遠,步履向前。影像、戲劇、搖滾、精神分析,永恆的糾纏。
3P夢拓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05
看完《馴龍高手》真人版電影後,青少年與父母可以學習到寶貴的人生功課。青少年應學習接納獨特性、保護內心空間、持續學習、勇敢追尋自我,並學習合作。父母則應學習欣賞孩子獨特的樣貌、給予支持與理解、接納孩子的叛逆期,並在世代交替中,以身作則,傳遞價值觀,但不強迫孩子接受。
Thumbnail
2025/07/05
看完《馴龍高手》真人版電影後,青少年與父母可以學習到寶貴的人生功課。青少年應學習接納獨特性、保護內心空間、持續學習、勇敢追尋自我,並學習合作。父母則應學習欣賞孩子獨特的樣貌、給予支持與理解、接納孩子的叛逆期,並在世代交替中,以身作則,傳遞價值觀,但不強迫孩子接受。
Thumbnail
2025/06/26
西班牙電影《越越獄試》探討主角因喪妻之痛產生病理性哀悼,透過故意犯罪尋求監禁,逃避面對現實與罪惡感。文章從精神分析角度特別是英國克萊恩理論,來剖析「被害型罪惡感」與「憂鬱型罪惡感」之差異,並比較其他電影中男性角色面對創傷的相似之處,探討男性在面對失落時的困境與療癒過程。
Thumbnail
2025/06/26
西班牙電影《越越獄試》探討主角因喪妻之痛產生病理性哀悼,透過故意犯罪尋求監禁,逃避面對現實與罪惡感。文章從精神分析角度特別是英國克萊恩理論,來剖析「被害型罪惡感」與「憂鬱型罪惡感」之差異,並比較其他電影中男性角色面對創傷的相似之處,探討男性在面對失落時的困境與療癒過程。
Thumbnail
2025/06/14
本片描繪二戰女攝影師黎米勒(Lee Miller)的傳奇一生,從時尚名模到戰地記者,她的經歷改寫了女性定義,也呈現了創傷、性別、戰爭與女性視角等議題。文章分析了電影中的女性在場、凝視與見證,以及黎米勒與凱特溫絲蕾的勇敢與堅毅,並以女性主義、精神分析等角度詮釋黎米勒的攝影作品及人生選擇。
Thumbnail
2025/06/14
本片描繪二戰女攝影師黎米勒(Lee Miller)的傳奇一生,從時尚名模到戰地記者,她的經歷改寫了女性定義,也呈現了創傷、性別、戰爭與女性視角等議題。文章分析了電影中的女性在場、凝視與見證,以及黎米勒與凱特溫絲蕾的勇敢與堅毅,並以女性主義、精神分析等角度詮釋黎米勒的攝影作品及人生選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Netflix影集《愛愛內含光》看似探討著「性」議題,但其實背後所要講述的是關於「愛」這件事,由詹子萱、柯震東、林哲熹、巫建和、夏于喬、馬志翔、苗可麗、宏都拉斯分別詮釋不同年齡層面對兩大議題的觀點,既模糊又清晰的灰色地帶,每對都有自己的心坎,這究竟是需求還是愛?
Thumbnail
Netflix影集《愛愛內含光》看似探討著「性」議題,但其實背後所要講述的是關於「愛」這件事,由詹子萱、柯震東、林哲熹、巫建和、夏于喬、馬志翔、苗可麗、宏都拉斯分別詮釋不同年齡層面對兩大議題的觀點,既模糊又清晰的灰色地帶,每對都有自己的心坎,這究竟是需求還是愛?
Thumbnail
今天來閒聊幾部近期看過但不打算寫成專篇的電影好了,浮雲、看海的日子、濕濡的女人。
Thumbnail
今天來閒聊幾部近期看過但不打算寫成專篇的電影好了,浮雲、看海的日子、濕濡的女人。
Thumbnail
私以為《非關性愛》有意叩問的,是鏡頭下紛呈羅列的各式「異質空間」,理應激發新奇想像、抗拒主流思維規訓,以反襯真實世界之不盡完善,卻如何變調、或自始至終兼備了一套穩固支配關係的窠臼。
Thumbnail
私以為《非關性愛》有意叩問的,是鏡頭下紛呈羅列的各式「異質空間」,理應激發新奇想像、抗拒主流思維規訓,以反襯真實世界之不盡完善,卻如何變調、或自始至終兼備了一套穩固支配關係的窠臼。
Thumbnail
《非關性愛》細膩得太震撼,那些對話、表情和呼吸都鮮活得讓人一不小心就會掉進自己的記憶漩渦。那是青春最燦爛卻也同時潰爛的時刻,電影竟然精準捕捉了在慾望萌芽和身體探索間失足的剎那,赤裸裸帶到觀眾眼前。
Thumbnail
《非關性愛》細膩得太震撼,那些對話、表情和呼吸都鮮活得讓人一不小心就會掉進自己的記憶漩渦。那是青春最燦爛卻也同時潰爛的時刻,電影竟然精準捕捉了在慾望萌芽和身體探索間失足的剎那,赤裸裸帶到觀眾眼前。
Thumbnail
「性和愛能分開嗎?」是老生常談,本片則能滿足所需的新鮮感。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完整版影評及每月選片等獨家文章。
Thumbnail
「性和愛能分開嗎?」是老生常談,本片則能滿足所需的新鮮感。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完整版影評及每月選片等獨家文章。
Thumbnail
文/陳婉伶 「愛情」是從古到今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從我國小第一次自己去看電影,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影展從業人員,進入紀錄片領域,多數時候的觀影內容都被戰爭、難民、移工、殖民、貧窮等議題包圍,漸漸地少在電影中追逐那些愛情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想:「難道真實生活中沒有愛情?紀錄片中的愛情會呈現
Thumbnail
文/陳婉伶 「愛情」是從古到今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從我國小第一次自己去看電影,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影展從業人員,進入紀錄片領域,多數時候的觀影內容都被戰爭、難民、移工、殖民、貧窮等議題包圍,漸漸地少在電影中追逐那些愛情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想:「難道真實生活中沒有愛情?紀錄片中的愛情會呈現
Thumbnail
在臺劇「愛愛內含光」中,性愛成為愛情關係中的一部分,探討了性和愛的關係,以及在不同階段生活中的的性心理情感。
Thumbnail
在臺劇「愛愛內含光」中,性愛成為愛情關係中的一部分,探討了性和愛的關係,以及在不同階段生活中的的性心理情感。
Thumbnail
你今天大膽地按讚追蹤並分享《愛愛內含光》了沒? 《愛愛內含光》,確實是一齣演至底心,直入心坎裡的都會非典型愛情劇。
Thumbnail
你今天大膽地按讚追蹤並分享《愛愛內含光》了沒? 《愛愛內含光》,確實是一齣演至底心,直入心坎裡的都會非典型愛情劇。
Thumbnail
臺劇《愛愛內含光》以大膽露骨的「性」作為亮眼包裝,實則藉此剖開角色的靈魂內核,拉出所有關於難以啟齒的創傷、慾望和情感。本文探討了主要角色對「性」與「愛」截然不同的看法以及兩代間的婚姻觀念差異。透過對比,無褒貶、善惡劃分,呈現了兩代對性、愛情與婚姻觀唸的差異與衝突。
Thumbnail
臺劇《愛愛內含光》以大膽露骨的「性」作為亮眼包裝,實則藉此剖開角色的靈魂內核,拉出所有關於難以啟齒的創傷、慾望和情感。本文探討了主要角色對「性」與「愛」截然不同的看法以及兩代間的婚姻觀念差異。透過對比,無褒貶、善惡劃分,呈現了兩代對性、愛情與婚姻觀唸的差異與衝突。
Thumbnail
他們的相遇、情感的表達都沒有對錯之分,相較動機,更是緣分牽連。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至愛之花》每週跟播文章。
Thumbnail
他們的相遇、情感的表達都沒有對錯之分,相較動機,更是緣分牽連。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至愛之花》每週跟播文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