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塞車」。
日前台北市南港開了一家全新的百貨商場,引發不少討論。除了傳統的老台北市區外,有越來越多的新發展區也漸漸成熟,生活機能越來越完善。這其實象徵了一種新的城市發展思維:不是把所有資源往市中心堆,而是逐步建立一個個功能完整的小型生活圈,讓人們不需要長途奔波,就能享受生活便利。其實這個發展的後面隱含了另外一個有趣的思考問題。
想像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台北市總是處處塞車的景象。或是不但通勤路上塞,有時是假日出遊也在塞,一上路就像進入一場靜止的競賽。
有的民眾習以為常,有的民眾抱怨連連,這樣的情況早就已經不是新鮮事,。
如果你是市長,會怎麼解決?
是蓋更多高架道路與捷運?還是乾脆讓大家都不用通勤了?
這兩種思路,也正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作者珍・雅各(Jane Jacobs)曾經提出過的兩種解決方式。
第一種,是**「加強交通運輸」:蓋更多道路、橋樑、捷運,把外圍的人有效率地送進市中心。
第二種,則是「改變城市結構」**:發展多核心的小型生活圈,讓人們在家附近就能完成工作、採買、教育、休閒等日常需求,降低對通勤的依賴。
南港新開的百貨,某種程度上就體現了第二種思維。
這讓我們想到對應的兩層啟發:
🌀 第一層啟發:
當我們一直試圖在問題本身找解法,會不會只是困在了原地內卷?
面對塞車問題,我們往往會想:「是不是路太小?是不是車太多?」於是拼命加寬馬路、增設公車專用道。
但這些努力雖然看似合理,卻可能只是加劇問題的表象,因為人們依然要進城、依然要通勤、依然要趕時間——只是從一條擁擠的路,轉到另一條。
很多時候,當我們想解決一個困難,會本能地在困難上加壓——讀不完的書,就逼自己更早起;寫不出的報告,就多開幾個深夜會議。
但如果問題的根源不在那裡,解法永遠都只是止痛貼。
✨ 第二層啟發:
真正有效的改變,也許不是在問題裡,而是在「問題的外部」重新設計結構。
與其苦思如何讓大家更快進市區,也許可以問:有沒有可能,讓大家根本不用進市區?
與其煩惱怎麼讓大象穿過門,也許可以乾脆換一扇門。
這其實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種思維:
不是每個難題都要用更強、更快的力氣去硬闖,有時候,換個角度、重設路線,反而更有出路。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面對的難題,是不是也像一場塞車?
你會選擇修更多道路,還是建立新的路線?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願你有個通暢、開闊、有選擇的一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