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的視而不見
「又是一天。」林楓走出宿舍樓,習慣性地低頭看著手機,快步走向教學樓。萬壽山學院的鐘聲在他耳邊響起,提醒著他距離第一堂課還有十五分鐘。
這是他在這所學校的第三年了。選擇這所學院的理由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它的環境——依山而建的校園,四季分明的景色,還有那座守護著整個學院的萬壽山。可現在這一切,都只是他每日匆忙趕路時的背景。
班上同學都說林楓是個認真的人。他的課表排得滿滿當當,圖書館有他的專屬座位,社團活動也從不缺席。他是那種「沒時間抬頭看天空」的人。
「喂,楓!」一個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是他的室友王明,一個總是看起來悠閒自得的文學系學生。
「嗯?」林楓抬起頭,有些不耐煩。
「你有沒有發現,」王明指向他們頭頂的方向,「山上開花了。」
林楓順著他的手指看去,萬壽山的半山腰確實布滿了白色的點點,像是灑了一層雪。
「桃花,還是梨花?」林楓隨口問道。
「都不是,是山櫻。」王明糾正他,「你知道嗎,這些花每年只開一週。我們上個週末錯過了最佳觀賞期,現在已經開始凋謝了。」
林楓楞了一下。他完全沒注意到這件事。事實上,他已經很久沒有真正「看過」那座山了。
「我每天都會花十分鐘欣賞這座山。」王明說,「你知道為什麼嗎?」
林楓搖頭。
「因為我奶奶告訴我,山是活的。」王明微笑著說,「而且,山會記得誰曾真心欣賞過它。」
那天下午,林楓的課結束得早。他沒有像往常一樣直奔圖書館,而是在校園中央的草坪上坐了下來。從這個角度,萬壽山的全貌盡收眼底。
他驚訝地發現,山並不是他印象中單調的綠色。春天的山有著淺綠和深綠的層次,點綴著各種花朵;岩石露出的地方呈現出溫暖的褐色;而山頂附近,還有一座他從未注意過的小亭子,在夕陽下閃著金光。
「真美。」林楓不自覺地說出聲來。
「是啊,很美。」
林楓回頭,看見一位他不認識的女生站在不遠處。她手裡拿著一個素描本,上面畫著萬壽山的輪廓。
「你也喜歡這座山?」林楓問。
「喜歡,但更多的是感激。」女生笑了笑,「我是藝術系的趙雨,這座山是我的靈感來源。」
「我是林楓,資訊系。」他介紹自己,然後又補充道,「說來慚愧,我在這裡已經三年了,但今天才第一次真正看這座山。」
趙雨並沒有覺得奇怪,「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我們往往對最親近的美視而不見。」
那天晚上,林楓沒有按照計劃複習功課,而是在網上搜尋關於萬壽山的資料。他發現這座山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許多傳說和故事。
原來,山腰上的那座亭子叫做「望雲亭」,是一百多年前一位詩人建造的。據說,那位詩人每天都會在亭子裡等待霧氣繚繞的清晨或晚霞滿天的黃昏,尋找創作的靈感。
「寫不出詩的時候,就去看山;心情不好的時候,也去看山。」詩人在他的詩集序言中這樣寫道。
接下來的日子裡,林楓開始有意識地抬頭看山。他發現,同一座山在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下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晴天的山堅實可靠,雨天的山朦朧神秘,霧天的山若隱若現。
有時候,他會在課間十分鐘跑到窗邊看一眼;有時候,他會特意繞道經過能看到山的地方;有時候,他會和王明一起,靜靜地坐在草坪上,什麼也不說,只是看著那座山。
「你變了。」期末考試前夕,王明對林楓說。
「是嗎?」林楓問。
「嗯,你看起來不那麼匆忙了。」王明思考了一下,「更重要的是,你開始學會欣賞了。」
林楓笑了笑,沒有反駁。他知道王明說的是事實。自從他開始每天花時間欣賞萬壽山,他的生活節奏確實慢了下來。有趣的是,他的成績並沒有因此下滑,反而在某些科目上有了提高。
「也許,是山給了你一些東西。」王明神秘地說。
林楓不知道是不是山給了他什麼,但他知道,當他學會欣賞身邊的美好時,他的世界確實變得不一樣了。
那一年的畢業典禮上,林楓被邀請作為學生代表發言。站在講台上,他看著台下的同學們,再望向遠處的萬壽山,突然明白了自己想說什麼。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被教導要向前看,要奔跑,要追求目標。但有時候,我們需要停下來,抬頭看看周圍的風景,尤其是那些我們以為已經看膩了的景色。因為,正如我們敬愛的萬壽山所教給我的,真正的美需要時間和耐心去發現,去欣賞...」
演講結束後,趙雨走到林楓身邊,遞給他一張畫。那是一幅精心繪製的萬壽山圖,背景是他們學校的校園。
「送給你,」趙雨說,「作為你學會『看見』的紀念。」
林楓接過畫,表示感謝。他知道,即使離開了這個地方,他也會帶著這份「看見」的能力,去發現生活中其他被忽略的美好。
當天晚上,林楓獨自一人走到望雲亭。坐在亭子裡,他望著山下燈火闌珊的校園,想著自己即將開始的新生活。
林楓知道,無論走到哪裡,他都不會再對身邊的風景視而不見了。
「謝謝你,萬壽山。」林楓輕聲說道,然後轉身離去。
山靜靜地矗立著,見證著又一個學生的成長和離去。它知道,總會有人停下腳步,真正地看見它。而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