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Dojo晶片為何被Nvidia取代?自動駕駛架構轉變是關鍵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特斯拉自家的 Dojo 晶片硬體架構包含大量 on-die SRAM+高速近鄰通訊,是非常適合「傳統分層式自駕 pipeline」的專用硬體.

但去年特斯拉的 FSD v12  導入的端到端自動駕駛,以 Transformer 架構加上數百萬段影片訓練:長序列、跨視角、跨時間的注意力,外加訓練時的激活/KV cache,這代表超巨大的訓練模型,硬體上需要大容量、低延遲、超高頻寬的貼身記憶體與大規模低延遲互連;而市場上正好有GB200/NVL72(HBM3e+NVLink/NVSwitch)完全符合需求.

也就是特斯拉由「傳統分層式自駕 pipeline」轉向「端到端自動駕駛」的時候,就注定了 Dojo 被 Nvidia GB200/NVL72取代.

以下就稍微講一下「傳統分層式自駕 」跟「端到端自動駕駛」的差別:

為什麼「傳統分層式自駕」很適合 Dojo?

  • 傳統做法通常是「感知用深度學習(CNN、3D occupancy、tracking NN 等)+後段用演算法/規則/最佳化」。也就是說感知→預測已是神經網路;但規劃→控制常以各種演算法為主,並夾雜大量 heuristics 與規則

算力最重的通常是「感知→(短時序)融合」這段—剛好是上面列的那些局部性強、可算子融合的模塊;把它們壓進 on-die SRAM(~11GB)、靠 2D mesh 近鄰交換,正好對上 Dojo 的硬體特性就能做得快又好.

後段複雜的規劃/控制雖有大量規則與最佳化,但計算上更像稀疏且結構化的 CPU/GPU 工作

為什麼「端到端影片 Transformer」更需要超大而且可擴充的架構?

FSD v12 之後的架構把「多攝影機影片 → 控制輸出」全部交給以 Transformer 為主的端到端,並以數百萬段影片訓練、取代原本的演算法+規則/邏輯。這樣子長序列、跨視角、跨時間的注意力外加訓練時的激活/KV cache都要長時間貼身留存,這讓模型變的非常巨大,像是Nvidia NVL72 機櫃這樣可以把 72 顆 Blackwell GPU連成單一 NVLink 網域整櫃HBM≈13.5 TB的架構就更適合

其它因素

除了演算法對應的硬體架構這個因素之外,另外像是Dojo 的 InFO_SoW(System-on-Wafer)把 25 顆近滿光罩的大晶片放在「載板晶圓」上重佈線的做法也在實作上面臨很多挑戰,包含封裝良率、供電、散熱等.

LLM的爆發讓 NVIDIA 的 Blackwell/GB200 成為目前業界標準(軟硬體堆疊、TE FP8/FP4、NVLink/NVSwitch、TensorRT-LLM 等),要大規模訓練或服務 transformer 架構巨型模型採用現成 Nvidia NVL72 機櫃更快、更具擴充性。

也請 ChatGPT 做了一個比較表:

raw-image

結論:

特斯拉官方沒有把 Dojo 的終止直接歸因於架構更迭,但把端到端駕駛模型 Transformer 架構的行業大勢確實削弱了以超大 on-die SRAM 為核心的 Dojo 路線的相對優勢,讓「可擴充+ 超大HBM + 生態成熟」的 NVIDIA 更符合特斯拉在訓練端的時程與風險管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無時效備份沙龍》
4會員
77內容數
混合工程術語與都市情感,有種「我知道這些也許沒用,但還是想保存下來」的情緒。
2025/07/04
台積電在3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的領先優勢正進一步擴大。三星宣布將重心轉回改善4/5/7奈米良率;Intel則跳過18A改押下一世代14A。這使先進製程的市場版圖出現分層:台積電主導3奈米以下,三星和Intel卡在4/5/7/10奈米,其餘晶圓代工廠則停留在14奈米以上。
2025/07/04
台積電在3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的領先優勢正進一步擴大。三星宣布將重心轉回改善4/5/7奈米良率;Intel則跳過18A改押下一世代14A。這使先進製程的市場版圖出現分層:台積電主導3奈米以下,三星和Intel卡在4/5/7/10奈米,其餘晶圓代工廠則停留在14奈米以上。
2025/07/02
傳統汽車產業供應鏈長期以層層外包的模式為主,由歐洲、日本IDM廠商主導,強調安全認證、長期穩定供貨。隨著ADAS、自動駕駛和智慧座艙的興起,汽車電子逐步轉向域控制器和中央計算架構,推動高階SoC和AI加速器需求。尤其是特斯拉這種從晶片設計、AI模型到軟體系統全棧自研,打破傳統供應鏈的分工模式。
2025/07/02
傳統汽車產業供應鏈長期以層層外包的模式為主,由歐洲、日本IDM廠商主導,強調安全認證、長期穩定供貨。隨著ADAS、自動駕駛和智慧座艙的興起,汽車電子逐步轉向域控制器和中央計算架構,推動高階SoC和AI加速器需求。尤其是特斯拉這種從晶片設計、AI模型到軟體系統全棧自研,打破傳統供應鏈的分工模式。
2025/07/02
「波將金式理解」意指LLM能在測驗中答對定義,看似掌握概念,實際卻無法在分類、生成或編輯中正確運用。研究發現主流LLM(GPT-4、Claude等)都有這種假理解現象:表面流暢,實際推理崩潰,顯示其統計生成的本質限制。
2025/07/02
「波將金式理解」意指LLM能在測驗中答對定義,看似掌握概念,實際卻無法在分類、生成或編輯中正確運用。研究發現主流LLM(GPT-4、Claude等)都有這種假理解現象:表面流暢,實際推理崩潰,顯示其統計生成的本質限制。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特斯拉自動駕駛硬體版本的演進,包括 HW3.0、HW4.0 硬體版本在臺灣的抵達和消費者的選擇,硬體與軟體的協同發展,各版本晶片的技術規格及未來發展趨勢等。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對於對特斯拉自動駕駛有興趣的讀者具有參考價值。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特斯拉自動駕駛硬體版本的演進,包括 HW3.0、HW4.0 硬體版本在臺灣的抵達和消費者的選擇,硬體與軟體的協同發展,各版本晶片的技術規格及未來發展趨勢等。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對於對特斯拉自動駕駛有興趣的讀者具有參考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NVIDIA在推論式AI半導體市場的挑戰,以及介紹了Intel在AI領域的強化舉措。文章中提到了新興企業可能有機會取代現有市場領導者,並討論了RISC-V技術在AI半導體市場的應用和其他相關動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NVIDIA在推論式AI半導體市場的挑戰,以及介紹了Intel在AI領域的強化舉措。文章中提到了新興企業可能有機會取代現有市場領導者,並討論了RISC-V技術在AI半導體市場的應用和其他相關動向。
Thumbnail
特斯拉展示人形機器人進展,新款Dojo晶片宣布投產,帶動市場續關注在AI晶片、模型訓練投資、機器人供應鏈、電力、鏡頭、感測、電源與電壓管理、液體冷卻技術。
Thumbnail
特斯拉展示人形機器人進展,新款Dojo晶片宣布投產,帶動市場續關注在AI晶片、模型訓練投資、機器人供應鏈、電力、鏡頭、感測、電源與電壓管理、液體冷卻技術。
Thumbnail
首先之前的新聞相信大家都有看到,而特特迎來第二波暴漲(第一波是財報後),那特斯拉FSD在對岸批准推出,果然迎來了一些特黑們大放厥詞,但比較有趣的是網美似乎沒有查清楚對岸高階自動駕駛市場,目前對岸高階自動駕駛市場早就捲到不行,特斯拉FSD根本是不進不行了… 首先先看圖: 對岸去年高階智能NOA的市
Thumbnail
首先之前的新聞相信大家都有看到,而特特迎來第二波暴漲(第一波是財報後),那特斯拉FSD在對岸批准推出,果然迎來了一些特黑們大放厥詞,但比較有趣的是網美似乎沒有查清楚對岸高階自動駕駛市場,目前對岸高階自動駕駛市場早就捲到不行,特斯拉FSD根本是不進不行了… 首先先看圖: 對岸去年高階智能NOA的市
Thumbnail
4月28日,Elon Musk 抵陸並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面,媒體報導稱目的是討論全自動駕駛(FSD)在中國落地的可能性。然後,社交媒體上就開始有人說,中國自駕系統卷得很,FSD 面對嚴峻競爭,特斯拉占不到便宜…BLABLA。來吧,我們就好好看看,所謂的對手有誰吧。
Thumbnail
4月28日,Elon Musk 抵陸並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面,媒體報導稱目的是討論全自動駕駛(FSD)在中國落地的可能性。然後,社交媒體上就開始有人說,中國自駕系統卷得很,FSD 面對嚴峻競爭,特斯拉占不到便宜…BLABLA。來吧,我們就好好看看,所謂的對手有誰吧。
Thumbnail
這是『特斯拉(Tesla)解構』系列短文,此系列將個別介紹支持特斯拉成為 AI robotic 企業的重要積木,不會重技術細節描述,不會長篇大論,更多會從戰略意義上回答幾個問題,希望幫助大家降低進一步認識特斯拉的時間成本。
Thumbnail
這是『特斯拉(Tesla)解構』系列短文,此系列將個別介紹支持特斯拉成為 AI robotic 企業的重要積木,不會重技術細節描述,不會長篇大論,更多會從戰略意義上回答幾個問題,希望幫助大家降低進一步認識特斯拉的時間成本。
Thumbnail
探討特斯拉的投資理由、未來機會、全自動駕駛(FSD)監管問題、AI訓練投入,以及最新的財報表現。了解特斯拉如何在電動車和AI市場中創造未來,並對特斯拉的未來前景進行深入分析。
Thumbnail
探討特斯拉的投資理由、未來機會、全自動駕駛(FSD)監管問題、AI訓練投入,以及最新的財報表現。了解特斯拉如何在電動車和AI市場中創造未來,並對特斯拉的未來前景進行深入分析。
Thumbnail
去年也說明過了,就是機器人的產業崛起想像 我們目前頂多習慣LEVEL 2~3 而下一個等級是系統全自動,這需要更多的法規還有硬體+軟體進步 我還是跟2020年看法一樣.電動車2025年群雄割據結束後,就會邁入下一個階段 之後就是軟體也會開始有成長期空間 2020年說要先硬體普及後才能開
Thumbnail
去年也說明過了,就是機器人的產業崛起想像 我們目前頂多習慣LEVEL 2~3 而下一個等級是系統全自動,這需要更多的法規還有硬體+軟體進步 我還是跟2020年看法一樣.電動車2025年群雄割據結束後,就會邁入下一個階段 之後就是軟體也會開始有成長期空間 2020年說要先硬體普及後才能開
Thumbnail
在上一篇科技巨頭解碼中,我們重新盤點了特斯拉的電動車與能源業務的長線展望,提出了較有可能的未來路徑。而在本篇,Miula 將會針對特斯拉的服務業務、FSD 業務,以及 Optimus 人型機器人業務,做出我目前對於其長線發展的預測。
Thumbnail
在上一篇科技巨頭解碼中,我們重新盤點了特斯拉的電動車與能源業務的長線展望,提出了較有可能的未來路徑。而在本篇,Miula 將會針對特斯拉的服務業務、FSD 業務,以及 Optimus 人型機器人業務,做出我目前對於其長線發展的預測。
Thumbnail
特斯拉的最新自動駕駛輔助系統(AP)更新再次點燃了公眾對於科技進步與個人自由之間微妙平衡的討論。這一更新本意是為了增強駕駛安全,防止自動駕駛功能的濫用,但卻讓不少車主感到了“作繭自縛”。
Thumbnail
特斯拉的最新自動駕駛輔助系統(AP)更新再次點燃了公眾對於科技進步與個人自由之間微妙平衡的討論。這一更新本意是為了增強駕駛安全,防止自動駕駛功能的濫用,但卻讓不少車主感到了“作繭自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