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每位創業者而言,「到底該成立公司,還是行號?」是必然的財務課題。許多人被行號較低的設立門檻吸引,卻忽略了這個選擇對未來稅務與資金彈性的深遠影響。
這篇文章將為你直搗核心,拆解兩者在稅務、勞健保與真實成本的差異,幫助你找到那個決定勝負的「稅務交叉點」。
一、稅務的十字路口:單行道 vs. 雙閘門
不論公司或行號,只要開立發票,原則上都需繳納 5% 營業稅,真正的分野在於每年五月的「所得稅」。
1.1 行號的單行道|單純但缺乏彈性
行號的稅務路徑非常直接。其年度淨利,不論是否實際提領,都會被強制、全額地併入老闆個人的綜合所得總額中 。這筆利潤會與你的其他收入加總,直接適用 5% 到 40% 不等的個人累進稅率 。
1.2 公司的雙閘門|靈活但較繁瑣
公司的利潤需經過兩道關卡。
首先,公司本身需就利潤繳納 20% 的營利事業所得稅 。其次,繳稅後的盈餘,你可以選擇:
- 分配股利:發給自己,這筆錢才會計入個人所得繳稅 。
- 保留盈餘:將錢留在公司帳上,作為未來營運資金。這筆錢在當年度個人不需繳稅,僅需在未來針對未分配的部分繳納 5% 稅款 。
二、揭曉「稅務交叉點」:何時該選公司?
當你的事業利潤成長到一定規模,若以行號模式經營,會導致你的個人綜所稅率超過 20%時,公司的稅務優勢便開始浮現 。這就是關鍵的稅務交叉點。
2.1 案例速算:年淨利 200 萬
- 若為行號:
- 200 萬全數併入個人所得,極可能適用 20% 甚至 30% 的高稅率,個人稅負沉重 。
- 200 萬全數併入個人所得,極可能適用 20% 甚至 30% 的高稅率,個人稅負沉重 。
- 若為公司:
- 公司稅:先繳納 40 萬營所稅 (200萬 x 20%) 。
- 盈餘分配:剩下的 160 萬稅後盈餘,可策略性地只分配部分股利(如 94 萬)給自己,以最大化利用個人 8.5% 的抵稅額,上限8萬 。
- 保留資金:剩餘的 50 萬則留在公司,個人當下免稅,成功將大部分利潤鎖在相對低稅率的區間 。
這種盈餘保留再投資的彈性,是公司在稅務規劃上遠勝行號的最大利器 。
三、一人老闆的必修課:勞健保與記帳成本
成為老闆後,你還必須親自處理過去由公司負責的行政事務。
3.1 老闆的勞健保|容易遺漏的隱藏成本
- 健康保險 (健保):強制! 只要成立事業體(公司或行號),負責人就必須成立投保單位並為自己投保,不能再依附眷屬 。
- 勞工保險 (勞保):找工會! 一人公司負責人身分是雇主,不能在自己公司投保勞保 。最常見的合法解方是加入相關的職業工會,以自營作業者身分持續累積年資 。
3.2 記帳成本|省不得的必要投資
- 許多創業者只看到公司設立時所需支付的一次性費用,例如由會計師出具的「資本額查核報告書」,或委託事務所代辦設立的登記費,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 。
- 真正的長期成本,是成立後每月都須支付的「記帳費」。這筆費用確保你繁瑣的稅務(如營業稅、營所稅)能合法合規地申報,是避免未來被查帳罰款的必要投資。不論公司或行號,只要有開發票,這筆每年數萬元的開銷都省不了 。
總結來說,當你的事業具備成長潛力,且預期年淨利將推升你的個人稅率時,就應認真考慮公司所帶來的稅務彈性。
同時,務必將勞健保的強制義務與持續性的記帳費用,都納入你的創業成本考量,才能為事業打下最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