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工業電腦(IPC)族群的財報陸續揭曉,市場關注焦點之一落在威強電(3022)。這家公司向來以穩健的 IPC 本業與 NAS 子公司威聯通(QNAP)聞名,但 2025 年 Q2 卻因新台幣強升與功能性貨幣評價因素,出現罕見的單季轉虧,EPS -1.67 元。這背後不僅是匯率波動的短期衝擊,更引發投資人思考:在美國對等關稅與邊緣 AI 成長期並行的環境下,威強電的擴產布局,能否成為中長期競爭優勢?
一、Q2 財務數據與匯損衝擊拆解
財報亮點(Q2 2025)
- 營收:16.59 億元,年增 2%,季減 6.6%
- 毛利率:32%,年減 2 個百分點
- 營業利益:1.81 億元,年減 13%
- 業外損益:功能性貨幣評價匯損達 6.2 億元(美元佔 70%、人民幣 30%)
- 稅後淨損:2.94 億元,EPS -1.67(去年同期 +1.43)
- 營收:34.36 億元,年增 3%
- 毛利率:34%,年減 2 個百分點
- 營業利益:4 億元,年減 9%
- 稅後淨利:0.69 億元,年減 90%,EPS 0.39(去年同期 4.10)
匯損原因解析
公司在 6/30 的功能性貨幣評價基準被會計師認定為美金兌台幣 29.3 元(而非當日收盤 29.9 元),低匯價放大了帳面匯損。這不僅吃掉 Q1 的匯兌利益,還造成 H1 累計匯損約 5.6 億元。匯率影響毛利率約 -2 個百分點。
二、H2 展望:匯率回沖與本業修復
匯率面
近期新台幣貶回 30 元已達匯兌收益門檻。若 Q3 收盤維持在 30 元或更低,將可回沖部分 Q2 的評價損失。法人預估 Q3 EPS 有機會重回 1 元以上。但匯率屬短期波動,非結構性改善,需保留不確定性評估。
本業面
5 月因關稅與美國客戶協商延後出貨,單月營收降至 4.62 億元;6 月回升至 5.35 億元,7 月達 5.81 億元,顯示營收已恢復既有水準。醫療領域新項目推進中,下半年營運穩定向上,Q2 應為全年低點。
三、同業對比:威強電與研華、廣積
觀察要點
- 威強電的毛利率(32%)與營益率(10.9%)均低於研華(40%、17.5%),本業獲利體質仍有差距。
- 匯損對威強電 EPS 的影響幅度遠大於同業,顯示避險與貨幣部位管理有優化空間。
- 顯示 IPC 產業並非單一公司受到衝擊,而是整體承受匯率與外部需求的波動。
四、擴產與邊緣 AI:中長期利多
威強電在今年斥資 6.87 億元購買桃園楊梅 2,437 坪土地,規劃萬坪廠區擴產,目標對準邊緣 AI 的新一波成長需求。
全球產能布局:
- 台灣楊梅(新擴產)
- 菲律賓協力廠(佔總產能約 20%)
- 德國後段組裝廠(已投產)
- 美國亦有產能
- 中國大陸廠
這種多國產能分布,對應美國對等關稅衝擊具有結構性緩衝作用,可藉地緣優勢降低關稅成本與縮短交期,並提升歐美市場的訂單黏著度。
五、投資觀察與風險評估
正面因素
- Q2 為全年低點,下半年營收與 EPS 有望回升。
- 邊緣 AI 與醫療新項目帶來長期需求。
- 全球化產能布局,有助抵禦關稅衝擊。
風險因素
- 匯率波動難以精準預測,回沖屬一次性效益。
- 本業毛利率與同業領先者有差距,需要透過高毛利新產品與產能利用率改善縮小差距。
- 關稅政策變動、AI 投資周期波動,可能影響新產能獲利貢獻速度。
📌 凱文觀點
威強電的 Q2 虧損屬於典型的匯率評價衝擊案例,短期可望在 Q3 匯率回沖與本業回穩下修復 EPS。然而,真正的投資核心在於它的結構性布局——跨國產能配置與邊緣 AI 切入點,能否在未來 2–3 年拉升毛利率與營益率,縮小與研華等領先者的差距。如果你看好邊緣 AI 在 IPC 與 NAS 領域的滲透速度,威強電是值得中期關注的選擇,但切記需搭配匯率與產能稼動率觀察,避免過度依賴短期匯兌收益的「假象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