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9】數據思維升級計畫:為何寫情緒日記的用戶續訂高,卻很少用視訊諮詢?(上)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背景

你的線上心理諮詢平台提供 1 對 1 視訊諮詢文字訊息關懷、以及 情緒追蹤日記功能

近三個月,你發現:

  • 訂閱用戶第二個月流失率偏高(48% 續訂)
  • 且 使用情緒日記的用戶續訂率 > 沒有使用日記的用戶,但他們的視訊諮詢使用率普遍偏低。

我的學習

這次和過往不太一樣,先說自己的學習,由於這次題目是新的型態,且是自己不太熟悉的領域,因此在撰寫時,很憑感覺,因此在 GPT 反饋後,我有以下感觸
  • 很容易被體驗綁住,反而不知道要如何從數據角度切入和分析此題目
    • 數據定義偏模糊:如「視訊使用率」的計算方式要先定義清楚(是用戶中有過一次視訊的比例?還是總訂閱數中的視訊次數?)才好驗證
    • 驗證成效不夠精準:如「提升評價撰寫數」雖然是好指標,但建議先拆成「完成視訊後 N 小時內留下評價的比例」,這樣能排除過期回饋的雜訊
  • 題目一開始就提到使用率,所以在思考提升的指標和數據時,會下意識圍繞在「使用率」,導致所有的策略和優化指標都非局限,且敘述的非常模糊
  • 沒有做到用戶分群,用戶分群的切角不是只有新舊用戶,還可以根據用戶的心理、行為切分,如:自助派、求助派,因應不同群體需制定不同策略
  • 這次練習主要是情緒型 app,因此在提出策略時,很容易提出概念,策略並沒有落地化



開始練習...

任務一:列出你最想問的 3–4 個數據問題

功能使用頻率與續訂的相關性

  • 訂閱用戶的日記使用頻率、視訊使用次數與續訂率之間的關係

視訊流程阻力

  • 預約到完成視訊的轉化率、取消率、爽約率(放鳥率)

GPT 補充

GPT提醒可以從 日記與視訊的聯動數據,這個維度很有趣,概念是,除了日記次數,也要看日記中情緒標籤的變化,例如連續 3 天標記為「焦慮」的用戶,是否更容易被轉化成視訊諮詢,如果有這方面的數據,就可以往下追 情緒狀態與視訊意願

  • 日記中連續出現負面情緒(如焦慮、低落)與主動預約視訊的關聯度

任務二:假設分析

摩擦成本差異

  • 日記:即時、低成本 → 促進高頻使用
  • 視訊:需預約、對人互動 → 心理壓力與時間成本高
  • 懷疑原因:在其他心理健康產品中,高摩擦步驟通常使用率低,除非有強引導

引導不足

  • 缺少從日記到視訊的自然過渡,例如「根據你的日記內容,心理師 A 可以給你專業建議」
  • 懷疑原因:很多平台的諮詢功能若沒有精準推薦,轉化率普遍偏低

GPT 補充

  • 心理師匹配度不確定,也會是一個關鍵因素,因為用戶也有不同的型態,如果以多數的角度去看的話,也許推薦不精準以及使用者對於心理師風格不確定,都有可能是視訊諮詢使用率較低的原因
    • 因此,GPT 補充,用戶不了解心理師的風格與專長,降低嘗試視訊的意願
    • 懷疑原因:陌生成本是心理諮詢的一大阻力,特別是第一次使用

任務三:提出 2 項優化建議

短期:提升視訊使用率

  • 做法
    • 在日記完成後,根據內容自動生成心理師推薦卡片,並提供「先發訊息」選項,再引導到視訊
    • 在心理師列表中新增短影片自我介紹與過往評價
  • 預期改善:降低陌生感與直接視訊的壓力,提升日記 → 視訊轉化率
  • 驗證方式
    • 視訊轉化率(完成率 / 預約率)
    • 預約後取消率下降比例
在做法上,GPT 幫我描繪得更加具體,我在原本的回答中只有表達概念,但 GPT 將其落地

長期:提升心理健康價值

  • 做法
    • 將情緒日記數據轉化為「情緒趨勢報告」與「專屬練習建議」
    • 每月提供一次免費短聊(15 分鐘)作為視訊暖身
  • 預期改善:用戶對平台的信任與依賴感提升,專業介入頻率上升
  • 驗證方式
    • 連續 3 個月的情緒穩定度改善比例(如負面情緒標籤減少)
    • 長期續訂率(6 個月+)變化
針對長期策略的部分,如同 GPT 的建議,我原本的回答非常抽象,我知道概念上,需要營造開心的氛圍給使用者,但最終並沒有 break down 落地的策略,我認為這部分又會回到被數據綁架,而忘記天馬行空發想具體策略的心態

這是我第 19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產品人升級中
2會員
68內容數
記錄各種學習心得與反思
產品人升級中的其他內容
2025/08/12
🧩 產品背景 你在一家 同城即時配送平台(類似 Uber Eats、Lalamove、GoShare)擔任 PM。 最近客服部門回報 「客訴量上升,集中在延遲配送」,而營運數據也顯示 「配送平均時長比上月增加了 18%」,延伸問題的拆解與分享
Thumbnail
2025/08/12
🧩 產品背景 你在一家 同城即時配送平台(類似 Uber Eats、Lalamove、GoShare)擔任 PM。 最近客服部門回報 「客訴量上升,集中在延遲配送」,而營運數據也顯示 「配送平均時長比上月增加了 18%」,延伸問題的拆解與分享
Thumbnail
2025/08/11
🧩 產品背景 你在一家 同城即時配送平台(類似 Uber Eats、Lalamove、GoShare)擔任 PM。 最近客服部門回報 「客訴量上升,集中在延遲配送」,而營運數據也顯示 「配送平均時長比上月增加了 18%」,數據分析怎麼做?
Thumbnail
2025/08/11
🧩 產品背景 你在一家 同城即時配送平台(類似 Uber Eats、Lalamove、GoShare)擔任 PM。 最近客服部門回報 「客訴量上升,集中在延遲配送」,而營運數據也顯示 「配送平均時長比上月增加了 18%」,數據分析怎麼做?
Thumbnail
2025/08/10
🧩 產品背景 你是一家線上教育平台的 PM,平台主打「專業技能課程」並採訂閱制,最近數據團隊發現,已訂閱用戶的課程完成率下降(過去三個月由 48% → 35%),用戶中途退訂率也同步升高,如何優化和以進階的角度分析呢?
Thumbnail
2025/08/10
🧩 產品背景 你是一家線上教育平台的 PM,平台主打「專業技能課程」並採訂閱制,最近數據團隊發現,已訂閱用戶的課程完成率下降(過去三個月由 48% → 35%),用戶中途退訂率也同步升高,如何優化和以進階的角度分析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和一些長期追蹤的創作者互動後,發現他們在文字表現上雖然很厲害,但在真實對話中卻顯得有點溝通不良。這讓我擔心這樣的情況可能會對那些追蹤他們的人產生影響。我知道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但還是想要抒發一下。
Thumbnail
最近和一些長期追蹤的創作者互動後,發現他們在文字表現上雖然很厲害,但在真實對話中卻顯得有點溝通不良。這讓我擔心這樣的情況可能會對那些追蹤他們的人產生影響。我知道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但還是想要抒發一下。
Thumbnail
文章中探討了寫作方向以及對訂閱制的看法。未來可能會以寫作、付費電子報和課程為主要方向。同時邀請已有經驗的朋友分享心得,以及正在規劃的朋友提出期望內容和可能遇到的困難。
Thumbnail
文章中探討了寫作方向以及對訂閱制的看法。未來可能會以寫作、付費電子報和課程為主要方向。同時邀請已有經驗的朋友分享心得,以及正在規劃的朋友提出期望內容和可能遇到的困難。
Thumbnail
閱覽數依然很悲劇,以為開了這個會好很多,但並沒有幫忙吸引到更多粉絲加入沙龍。 不過既然都開了,就歡迎各位追蹤吧~🧮
Thumbnail
閱覽數依然很悲劇,以為開了這個會好很多,但並沒有幫忙吸引到更多粉絲加入沙龍。 不過既然都開了,就歡迎各位追蹤吧~🧮
Thumbnail
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會看手寫帳?
Thumbnail
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會看手寫帳?
Thumbnail
#讓理性為感性服務 透過問事站的互動交流,討論如何評估計畫或想法的可行性,以及針對設計師如何持續吸引新客戶的方法。強調量化衡量指標的重要性,以理性的方式幫助自己的感性有更好的發揮。
Thumbnail
#讓理性為感性服務 透過問事站的互動交流,討論如何評估計畫或想法的可行性,以及針對設計師如何持續吸引新客戶的方法。強調量化衡量指標的重要性,以理性的方式幫助自己的感性有更好的發揮。
Thumbnail
明明是「近期」的各種反思,但這篇文章2月就完成了,靜靜躺在草稿裡超過1個月以上....看到後順手發布。 跟創作者經濟產業有關的 過度追求流量,會迷失自我。被演算法綁架真的不是一個好事。我仍然認為,如果能服務好 1000 個人,會比討好 1000 萬個人來得輕鬆多了。演算法的紅利,會讓創作者以
Thumbnail
明明是「近期」的各種反思,但這篇文章2月就完成了,靜靜躺在草稿裡超過1個月以上....看到後順手發布。 跟創作者經濟產業有關的 過度追求流量,會迷失自我。被演算法綁架真的不是一個好事。我仍然認為,如果能服務好 1000 個人,會比討好 1000 萬個人來得輕鬆多了。演算法的紅利,會讓創作者以
Thumbnail
文章當作寶般悉心照顧, 異常貼心的方式去關心文章的瀏覽量, 近來成為眾多創作者關心的熱門話題。本文談論瞭如何調整創作方向來吸引更多讀者, 瀏覽量是否是唯一文章價值的衡量標準, 以及如何透過社群經營引流來增加文章瀏覽量等議題。除此之外, 作者也提及透過互動模式和引流模式來分享創作和吸引更多閱讀的方式。
Thumbnail
文章當作寶般悉心照顧, 異常貼心的方式去關心文章的瀏覽量, 近來成為眾多創作者關心的熱門話題。本文談論瞭如何調整創作方向來吸引更多讀者, 瀏覽量是否是唯一文章價值的衡量標準, 以及如何透過社群經營引流來增加文章瀏覽量等議題。除此之外, 作者也提及透過互動模式和引流模式來分享創作和吸引更多閱讀的方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