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你的線上心理諮詢平台提供 1 對 1 視訊諮詢、文字訊息關懷、以及 情緒追蹤日記功能。
近三個月,你發現:
- 訂閱用戶第二個月流失率偏高(48% 續訂)
- 且 使用情緒日記的用戶續訂率 > 沒有使用日記的用戶,但他們的視訊諮詢使用率普遍偏低。
我的學習
這次和過往不太一樣,先說自己的學習,由於這次題目是新的型態,且是自己不太熟悉的領域,因此在撰寫時,很憑感覺,因此在 GPT 反饋後,我有以下感觸
- 很容易被體驗綁住,反而不知道要如何從數據角度切入和分析此題目
- 數據定義偏模糊:如「視訊使用率」的計算方式要先定義清楚(是用戶中有過一次視訊的比例?還是總訂閱數中的視訊次數?)才好驗證
- 驗證成效不夠精準:如「提升評價撰寫數」雖然是好指標,但建議先拆成「完成視訊後 N 小時內留下評價的比例」,這樣能排除過期回饋的雜訊
- 題目一開始就提到使用率,所以在思考提升的指標和數據時,會下意識圍繞在「使用率」,導致所有的策略和優化指標都非局限,且敘述的非常模糊
- 沒有做到用戶分群,用戶分群的切角不是只有新舊用戶,還可以根據用戶的心理、行為切分,如:自助派、求助派,因應不同群體需制定不同策略
- 這次練習主要是情緒型 app,因此在提出策略時,很容易提出概念,策略並沒有落地化
開始練習...
任務一:列出你最想問的 3–4 個數據問題
功能使用頻率與續訂的相關性
- 訂閱用戶的日記使用頻率、視訊使用次數與續訂率之間的關係
視訊流程阻力
- 預約到完成視訊的轉化率、取消率、爽約率(放鳥率)
GPT 補充
GPT提醒可以從 日記與視訊的聯動數據,這個維度很有趣,概念是,除了日記次數,也要看日記中情緒標籤的變化,例如連續 3 天標記為「焦慮」的用戶,是否更容易被轉化成視訊諮詢,如果有這方面的數據,就可以往下追 情緒狀態與視訊意願
- 日記中連續出現負面情緒(如焦慮、低落)與主動預約視訊的關聯度
任務二:假設分析
摩擦成本差異
- 日記:即時、低成本 → 促進高頻使用
- 視訊:需預約、對人互動 → 心理壓力與時間成本高
- 懷疑原因:在其他心理健康產品中,高摩擦步驟通常使用率低,除非有強引導
引導不足
- 缺少從日記到視訊的自然過渡,例如「根據你的日記內容,心理師 A 可以給你專業建議」
- 懷疑原因:很多平台的諮詢功能若沒有精準推薦,轉化率普遍偏低
GPT 補充
- 心理師匹配度不確定,也會是一個關鍵因素,因為用戶也有不同的型態,如果以多數的角度去看的話,也許推薦不精準以及使用者對於心理師風格不確定,都有可能是視訊諮詢使用率較低的原因
- 因此,GPT 補充,用戶不了解心理師的風格與專長,降低嘗試視訊的意願
- 懷疑原因:陌生成本是心理諮詢的一大阻力,特別是第一次使用
任務三:提出 2 項優化建議
短期:提升視訊使用率
- 做法
- 在日記完成後,根據內容自動生成心理師推薦卡片,並提供「先發訊息」選項,再引導到視訊
- 在心理師列表中新增短影片自我介紹與過往評價
- 預期改善:降低陌生感與直接視訊的壓力,提升日記 → 視訊轉化率
- 驗證方式:
- 視訊轉化率(完成率 / 預約率)
- 預約後取消率下降比例
在做法上,GPT 幫我描繪得更加具體,我在原本的回答中只有表達概念,但 GPT 將其落地
長期:提升心理健康價值
- 做法
- 將情緒日記數據轉化為「情緒趨勢報告」與「專屬練習建議」
- 每月提供一次免費短聊(15 分鐘)作為視訊暖身
- 預期改善:用戶對平台的信任與依賴感提升,專業介入頻率上升
- 驗證方式:
- 連續 3 個月的情緒穩定度改善比例(如負面情緒標籤減少)
- 長期續訂率(6 個月+)變化
針對長期策略的部分,如同 GPT 的建議,我原本的回答非常抽象,我知道概念上,需要營造開心的氛圍給使用者,但最終並沒有 break down 落地的策略,我認為這部分又會回到被數據綁架,而忘記天馬行空發想具體策略的心態
這是我第 19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