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社會時常出現一個被刻意丟出的問題——「台灣人,你願不願意上戰場?」
乍聽之下,這似乎是單純的「民意探詢」,然而對熟悉中共超限戰策略的人而言,這是一把包裹著語言外衣的「思想武器」。它的目的,不在於了解你的真實想法,而是要在不知不覺間削弱台灣人面對威脅時的抵抗意志。 話術中的隱藏陷阱 這類問題的設計,往往有幾個共同特徵: 1. 跳過侵略者的責任——它假設「戰爭」是必然發生的既定事實,卻不提戰爭的發起方與責任所在。 2. 個人化與孤立化——它把國家安全問題縮小成個人的意願與恐懼,忽視防衛是全民共同的責任。 3. 刻意製造無力感——暗示「抵抗沒用」「打不過中國」,讓人心理先行投降。 4. 強化「假和平」的誘惑——以「統一後就不用打仗」之類的說法,掩蓋失去自由、尊嚴與人權的巨大代價。 5. 挑撥離間台灣內部關係——暗示「政府會把你們當炮灰」,意在離間人民與防衛體系的信任。 這些特徵,正是心理戰的標誌。它們不以軍火為武器,而是用語言與情緒攻陷人心。當社會集體陷入疑慮與分裂時,外部威脅便更容易得逞。 與中共超限戰的關聯 中共的「超限戰」策略,早已不限於軍事領域。它包含政治、經濟、輿論、法律、科技等多種手段,其中最具破壞力的,就是針對對手社會的思想滲透與心理削弱。
「台灣人,你願不願意上戰場?」這類問題,就是輿論滲透的典型案例——透過反覆挑起爭議與自我懷疑,令社會陷入內耗,最終達到「兵未動而心先降」的效果。這不僅是針對台灣的威脅,更是針對全球民主社會的挑釁。 拆解與反擊策略 面對這類「思想碰瓷」,我們不能被動接招,而應主動拆解問題前提,把焦點重新拉回到侵略者的責任上。以下是幾種有效策略與應對範例: ▪︎話術範例/拆解思路/回應範例▪︎ 「台灣人,你願不願意上戰場?」→要指出真正該被問的是侵略者→「問題不是我願不願意,而是中國憑什麼要打過來?」「台灣打不過中國,何必抵抗?」→可引用歷史案例,反駁無力論→「烏克蘭若一開始投降,今天就沒有自己的國旗。」
「你們的政府會把你們推上戰場當炮灰。」→要指出防衛與侵略的差別→「守護家園不是炮灰,發動侵略才是送人去死。」
「統一後就不用打仗了。」→應揭露「假和平」的代價:「這種和平是沒有自由的牢籠。」
「戰爭都是美國挑起的。」→釐清行動主體 「中國的軍機軍艦天天威脅台灣,根本不需要美國挑起。」
在任何情況下,記得拒絕承接錯誤前提,並將討論轉回核心——「侵略才是戰爭的根源,防衛是自由生存的保障」。 全民的心理防禦 抵抗思想武器,不僅是專家的任務,而是全民的責任。我們必須建立起集體的「免疫系統」,刻不容緩。以下是幾個具體建議: 媒體識讀能力——辨識新聞、社交平台與短影音中的假訊息與引導性語言。
增強歷史知識與國際視野——明白在極權政體下失去自由的代價,以及國際上成功抵抗侵略的案例。
建立價值核心的共識——清楚自由、民主、法治、人權是不可退讓的底線。 心理戰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沒有硝煙,卻能讓社會先行崩解;但它的致命弱點,也在於只要民眾有足夠的警覺與辨識力,就能讓這些操弄無處著力。 守住心防,就是守住國家 台灣的安全,不僅依賴軍事防衛,更有賴全民在心理與認知上的堅定。當有人再問「你願不願意上戰場?」時,我們應當清楚地知道,這不只是對你的詢問,而是對我們整個社會意志的試探。
守住心防,就是守住國家;守住國家,就是守住我們的民主與自由。
在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心靈的守衛者,讓思想武器在台灣的土地上失去效力。
■真識研討會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