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人重視自己說的話?」大概是每一個開始做自媒體、經營個人品牌的人,想破腦袋都希望攻克的目標。
畢竟,「重視」才代表你創作的內容,有人閱讀、有人評論、有人收藏。
你才開始從普通的「個人帳號」,晉升為有人追隨的「個人品牌」。然而,我發現大部分人攻克這個目標的方式都是「錯的」,或者說是「流於表面的」。
大部分人為了讓人重視自己,常用的手段為:
- 高頻率發文,刷存在感:發一篇文沒有回響沒關係,那我就每一小時發一篇,靠「洗版」博取注意。
- 用「衝突、激進」引流:靠著聳動的標題,顛覆常規認知的言論,引發大眾的好奇心前來觀看。
- 追求外表的光鮮亮麗:強調自己的身份背景、績效成果、追蹤數多寡,讓外人看來被很多人追捧,提升話語權。
我不是說「以上的技巧」沒用,甚至我也使用過其中一些。
然而,以上這些只適用於「短期衝刺」,不適合「長期經營」。
試想,假如一個人不斷在「刷存在感、用激進言論引流、強調自己的身份背景」來博取你的注意,
久而久之是不是很討人嫌呢?
也就是,雖然以上技巧在短期內非常有效,但是要獲取他人「長期的重視」,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需要「個人品牌經營者」來挖掘。
如何「不討人嫌」,又能「贏得重視」?
既然以上的技巧用的多了,反而會引發反感。
反倒給了沒有以上這些東西,或不喜歡使用以上技巧的人,另一條「出路」。
而在我的實踐中,真正能讓人「重視你」,最有效的方式是——「重視你所說的每一個承諾」。
沒錯,假如你想要「讓別人重視」,首先你要「先重視你所說的每一句話、答應的每一件事情」,你才能得到別人的重視。
為什麼?
這邊我想先分享一個小故事。
故事發生在我完成自己的第一本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我與一位之前一起留在新加坡的同學,約了久違的碰面。

而這距離我離開新加坡正巧快1週年。
2023年,在我離開新加坡前,我告知了當時一起在新加坡的同學們,我打算用「一年完成一本書」的計劃,
當時我設立了這個目標,一來是想「逼迫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完成」,二來是「我相信自己的執行力,不會令我失望」。
然而,當我把這個計劃分享給身邊的同學時,他們除了表示「理解」,
更多的還有「遲疑」——也許我會發現這件事比想像中要難、執行到一半就會放棄了、之後又跑回來上班了...等等。
這次與同學見面,除了慶賀我如期在一年內完成自己的書,我也同步分享了自己接下來的計劃——
我打算將「出版」這件事,當作一份事業,協助更多人「出版自己的書」。
沒想到同學聽聞了之後,沒了過去的那份遲疑,而是直接的肯定。
試想,當時我連開始做這件事情的影子都還沒有。
我問:「為什麼你如此相信我能做到?」
她回答道:
因為你能在一年之內完成書,我相信你之後做的任何決定,你都能完成!
發現了嗎?
別人的肯定,來自於你過去的「信用紀錄」。
如果你每次說出來的話、做出的承諾,最終都能兌現,代表你說出來的話有力量。
別人也會開始重視你,因為別人知道你是認真的,你的話都會變成現實。
如果你不重視你說過的話、做過的承諾,就會像「狼來了」的故事一樣,
一開始能唬住人,久而久之,就被當成耳旁風,認為你在「無病聲吟」,或是「癡心妄想」。你也難以獲得別人對於你說的話的重視。
個人品牌也是「商業品牌」,歸根結底你必須累積「信用貨幣」
一般人常誤以為「個人品牌」就是「知名度高一點的人」,類似於「網紅」、「KOL」之類的角色。
然而,他們沒注意到的是,當你意圖打造「個人品牌」,也代表你即將進入「商業的世界」。
商業世界的基礎在於「信用貨幣」。
比如「股票」:你購買該家公司的股票,原因是你對這家公司的前景有信心。而這個信心來源於過去它的表現。(比如台積電)
比如「產品」:你願意購買一家公司推出的「新產品」,基於的是你對該品牌,以及過往你買過該品牌產品的信心。(比如Apple)

舉公司為案例,只是為了讓你比較好理解「商業」的本質即是「信用」。
然而,一般人如何從零開始累積「別人對自己的重視」?
難道我也要做一個「很大的承諾」,類似「出一本書」來證明自己嗎?
放心,你可以從「很小的承諾」開始做起。
假如你是個人品牌經營者,你說你要「日更」或「每週固定時間發電子報」,你就切實執行。
這既是給讀者的承諾,也是給自己的約束。
當你每次都如期而至,這不僅給了讀者一個印象「你對於正在做的事情很上心」,也給了他們對於你「未來的承諾」的信心,更有可能在將來與你做交易。
就算你目前沒在經營個人品牌,你平時做的承諾,比如「幾點幾分的邀約,能否守時?」、「你約定會做的事情,能否做到?」,都在累積自己的信用。
正是這些小到雞毛蒜皮的事情,決定別人能不能信任你「肩負更大的責任」。
這讓我想起我在海外留學時,商學院的導師花了「大半節課」講述「守時」在商業世界,可能決定了一個交易的成敗。
這就是「信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