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再現高齡議題的陷阱:當「年齡」成為唯一框架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文/媒觀實習生 丁家榆 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生


近期台灣社會因幾起高齡駕駛事故,使得「高齡駕駛」頓時成為輿論焦點,相關報導充斥新聞版面,引發大眾對年長者駕駛能力的擔憂。其中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是,當交通事故的肇事者恰好是年長者時,媒體往往會將其年齡放大檢視,例如部分媒體標題會將高齡駕駛形容為「人肉計時炸彈」,或以「又是老人開車暴衝!」等聳動字眼,強化「高齡等於危險」的刻板印象。這樣的敘事模式,將特定年齡層推上風口浪尖,成為眾矢之的,不僅煽動了社會恐懼,也無形中助長了對老年人的年齡歧視。

儘管媒體將開車肇事焦點鎖定高齡駕駛,但數據顯示,65歲以上駕駛的事故事件數,其實遠低於年輕與中年的駕駛,根據交通部2024年統計,整體交通事故中,25‑64歲的成年人占比最高,達約 64.6%;其次為18‑24歲的青年族群,占比約 16.9%;65歲以上高齡駕駛者雖然事故件數不斷攀升,但占整體事故比例約為 14.9%。若從肇事原因分析,18-29歲的年輕族群和65歲以上的年長族群是交通事故的主要肇事者,但年輕族群肇事主因多為酒後駕車、超速等,而年長族群則多為未依規定讓車、違反交通號誌、轉彎不當等。由此可見,事故類型與風險特徵並不相同,開車肇事並非單純僅是年齡因素所致。交通部長陳世凱在「高齡駕駛人駕駛管理制度」記者會上的說明,也明確指出:「雖然目前社會高度關注高齡駕駛的安全問題,但從數據來看,高齡駕駛雖然傷亡數高,但肇事較多的其實是18至24歲族群、高齡駕駛的換照率也有93.5%,盼社會大眾不要誤解高齡駕駛。」這表示,若媒體單純以年齡作為交通肇事的因果推斷,不但有失公正,也忽略了制度與多元因素的重要性。

媒體再現僅以年齡作為唯一框架時,報導不免容易落入偏見,且忽視高齡者的多樣性與能動性。因此在報導事故時,應將焦點放在個人具體的駕駛能力、身心健康狀況和安全教育的評估制度上,例如強化駕照再評估制度、改善道路設計、推廣高齡駕駛教育,將能促成社會對老年議題更平衡且具建設性的討論。同時,媒體更應積極報導活躍高齡者的故事,呈現老年生活的多元面向與豐富可能性,例如在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90歲、100歲以上的選手在田徑場、游泳池、羽球場上展現堅定的身體能力與訓練成果,這些高齡選手中,有人五、六十歲才開始運動訓練,依然能透過持續努力維持良好體能;有人克服病痛與傷勢重返賽場。這些故事不僅顛覆年齡等於退化的既定印象,也提供了大眾在老年議題上以能力取代年齡的思考方向,而非以偏概全的貼標籤,限制高齡者展現自我的機會。

當媒體選擇用「能力、行動與貢獻」來框架高齡者,就能讓社會理解:老年不等於消極、退化或負擔,而是一段仍有創造力、影響力與公共價值的生命階段。這不僅能減少年齡歧視,也能為高齡化社會注入更多信心與合作想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媒體大事長知識
102會員
59內容數
我們是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這裡,我們會定期推出專題文章,從「媒體時事」帶你掌握國內外媒體大事,並從中一起「長知識」😎另外,我們也有Podcast了,馬上搜尋「媒觀析」🔊 FB跟IG也趕快追蹤起來👇👇👇
媒體大事長知識的其他內容
2025/01/24
2024大事:戰爭、地震、颱風、選舉、戒嚴、國會…我們幾乎沒有一件事是「親眼目睹」的,而是各式各樣的媒體幫我們「建構」出來的。媒體讓我們變成魯夫,它是我們伸縮自如的眼睛、耳朵、鼻子、手和腳,讓我們可以感知世界、認識社會、萌生意識、評價時事、走進人群、參與公眾事務。
Thumbnail
2025/01/24
2024大事:戰爭、地震、颱風、選舉、戒嚴、國會…我們幾乎沒有一件事是「親眼目睹」的,而是各式各樣的媒體幫我們「建構」出來的。媒體讓我們變成魯夫,它是我們伸縮自如的眼睛、耳朵、鼻子、手和腳,讓我們可以感知世界、認識社會、萌生意識、評價時事、走進人群、參與公眾事務。
Thumbnail
2025/01/10
內含台灣高中生真實心聲。本文探討澳洲通過的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從法案內容、支持者與反對者的觀點,以及臺灣青少年的看法等面向進行深入分析,並提出改善社群媒體環境與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建議。
Thumbnail
2025/01/10
內含台灣高中生真實心聲。本文探討澳洲通過的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從法案內容、支持者與反對者的觀點,以及臺灣青少年的看法等面向進行深入分析,並提出改善社群媒體環境與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建議。
Thumbnail
2024/12/27
台灣民主化近40年以來,經歷過黨政軍退出媒體、商業媒體百花齊放、蘋果日報帶來腥羶色文化、NCC成立等等事件,也許唯一不變是「台灣媒體好爛」這聲長嘆。這次我們想來「講講古」,也就是釐清「台灣戒嚴與媒體發展之間的歷史關係」,看看台灣媒體是怎麼長大的?在什麼樣的環境?培育出怎樣的性格?
Thumbnail
2024/12/27
台灣民主化近40年以來,經歷過黨政軍退出媒體、商業媒體百花齊放、蘋果日報帶來腥羶色文化、NCC成立等等事件,也許唯一不變是「台灣媒體好爛」這聲長嘆。這次我們想來「講講古」,也就是釐清「台灣戒嚴與媒體發展之間的歷史關係」,看看台灣媒體是怎麼長大的?在什麼樣的環境?培育出怎樣的性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每個人的立場當然不同: 照顧臥床多年婆婆的苦命媳婦,已經在數算還有多久,就可以解脫的日子。 終於熬到退休的上班族,想想離七十歲也沒幾年了,決定環遊世界去。 等不及的小姑們,當著老媽面前,開始謀劃老媽死後,家產該怎麼分配而爭吵不休。 至於身強體壯又多金的豪門老人,才不要等死,想辦法鑽法律漏洞。
Thumbnail
每個人的立場當然不同: 照顧臥床多年婆婆的苦命媳婦,已經在數算還有多久,就可以解脫的日子。 終於熬到退休的上班族,想想離七十歲也沒幾年了,決定環遊世界去。 等不及的小姑們,當著老媽面前,開始謀劃老媽死後,家產該怎麼分配而爭吵不休。 至於身強體壯又多金的豪門老人,才不要等死,想辦法鑽法律漏洞。
Thumbnail
車禍事故發生的當下,已成為事件裡當事人時,不論肇責比例或肇事原因,就是要先下車查看-已倒在路中的他者。 不是一勁咆哮跟辱罵對方,不論肇責,只要受傷的那方,都能在案件發生的6個月內提起過失傷害的刑事告訴喔⋯⋯。 🚴🚴🚴🚴🚴 至於,上班的尖峰時間,當車禍案件發生在眼前的時候,身為
Thumbnail
車禍事故發生的當下,已成為事件裡當事人時,不論肇責比例或肇事原因,就是要先下車查看-已倒在路中的他者。 不是一勁咆哮跟辱罵對方,不論肇責,只要受傷的那方,都能在案件發生的6個月內提起過失傷害的刑事告訴喔⋯⋯。 🚴🚴🚴🚴🚴 至於,上班的尖峰時間,當車禍案件發生在眼前的時候,身為
Thumbnail
華人社會很忌諱談到「死」這個字,但正視死亡對生活有正向影響。文章探討死亡觀念,提出理性看待死亡的建議。
Thumbnail
華人社會很忌諱談到「死」這個字,但正視死亡對生活有正向影響。文章探討死亡觀念,提出理性看待死亡的建議。
Thumbnail
★ 「5168實價登錄比價王」原文連結 不動產交易涉及龐大金額,如今詐騙集團猖獗,更是瞄準長輩為其下手對象,利用人心軟弱的特點,輕易行騙進而獲得不法獲利。 日前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第二分局,受理一名60多歲長者稱,他在家中接獲自稱高雄苓雅社會局來電,佯稱被害人身分證遭人冒用請領補助金,而為了要
Thumbnail
★ 「5168實價登錄比價王」原文連結 不動產交易涉及龐大金額,如今詐騙集團猖獗,更是瞄準長輩為其下手對象,利用人心軟弱的特點,輕易行騙進而獲得不法獲利。 日前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第二分局,受理一名60多歲長者稱,他在家中接獲自稱高雄苓雅社會局來電,佯稱被害人身分證遭人冒用請領補助金,而為了要
Thumbnail
博愛座的輿論過熱很可能是在為 6/21 青島東路的衝突暖身,不要只注意老年人的部份(媒體主推),年青人也有在推升的趨勢(幻想文在社群主推),注意幻想文可能發生。 此類幻想文辨識方式有三: 1. 常舖陳指向最終的人身衝突 2. 常暗示別人先XX,自己就可以OO 3. 貼標籤及羞辱性形容詞
Thumbnail
博愛座的輿論過熱很可能是在為 6/21 青島東路的衝突暖身,不要只注意老年人的部份(媒體主推),年青人也有在推升的趨勢(幻想文在社群主推),注意幻想文可能發生。 此類幻想文辨識方式有三: 1. 常舖陳指向最終的人身衝突 2. 常暗示別人先XX,自己就可以OO 3. 貼標籤及羞辱性形容詞
Thumbnail
也許這個巧合相當的細思及恐,兩岸接連發生惡性重大的未成年殺人案件,也無獨有偶地激起民憤,要求重辦案件求處死刑,及取消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的民意水漲船高,在台灣甚至已經連屬送到立法機關,這說明一個問題,未成年人刑事豁免的制度已經形成法律漏洞,這個漏洞的形成不只是法制面的因果問題,教育及社會風氣都有責任,
Thumbnail
也許這個巧合相當的細思及恐,兩岸接連發生惡性重大的未成年殺人案件,也無獨有偶地激起民憤,要求重辦案件求處死刑,及取消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的民意水漲船高,在台灣甚至已經連屬送到立法機關,這說明一個問題,未成年人刑事豁免的制度已經形成法律漏洞,這個漏洞的形成不只是法制面的因果問題,教育及社會風氣都有責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