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晚上,你滑著 YouTube,演算法推送了一支「外國女孩在新疆旅行」的影片。畫面裡,她在大巴札逛街、吃烤肉、跟當地人載歌載舞,背景是湛藍天空與金色麥田。影片拍得漂亮、節奏輕快,沒有政治標語,只有一句輕描淡寫的旁白:「這裡很安全,生活也很自由。」
你可能看完就關掉,感覺這不過是一支旅遊 Vlog。但在另一端,這支影片可能是由中國官方資金、透過多頻道網路(MCN)包裝製作,再精準投放到國際觀眾的螢幕上——它是資訊戰場上的「柔性子彈」。
近幾年,中國在國際輿論場的操作,不再只是官媒喊話或外交戰狼,而是將資源投入到看似無害的網紅與創作者身上,透過日常化、娛樂化的內容輸出中國版本的故事。這是一場包裝精緻、持續輸出的宣傳工程,其效益與得失,值得我們細細分析。成效:從搜尋結果到形象再造
1. 佔據資訊入口
在 YouTube、TikTok 等平台,中國持續透過高頻上架影片,使與新疆、西藏等敏感議題相關的搜尋結果,被大量生活化、正面形象的內容覆蓋。「不必改變你的立場,只要改變你看見什麼。」 這正是它的核心策略。
2. 跨平台引流
官方帳號會主動分享外籍或旅居中國的創作者影片,製造「多元、自然」的印象。這種互相加持的流量效應,有助於提升中國版本敘事的可信度與能見度。
3. 特定區域的形象回升
雖然整體國際好感度仍低,但在全球南方國家,中國的形象已有回升跡象。可知在適合的輿論土壤裡,這種敘事就能生根發芽。
限制與風險:不是所有操作都有效
由於中國大量假帳號與灌水互動的隱蔽型操作,多被網路平台偵測下架,真實觸及率低,難以撼動主流輿論。
中國事實上是一個言論高度管制的國家,其長期宣傳的說服力往往令人存疑。雖然軟性內容有時能在短期內改善形象,但若要改變受眾的核心價值與政治立場,其力量仍屬有限;尤其在媒體識讀能力較高的地區,短影音或許可以左右一時的輿論氣氛,卻難以撼動人們的根本信念。 當中國投入大量資金與網紅合作,一旦資金來源被揭露,往往會引發受眾的強烈反感,甚至抵消原有的宣傳效果。一旦真相曝光,精心設計的「包裝」反而會成為負資產。例如,台灣部分名嘴與網紅,雖曾積累龐大聲量,但在被揭發接受中國資金聘用後,聲量即刻大幅下滑,可見其反噬效應之迅速而劇烈。
台灣的應對策略:不只是防守
首先,要強化全民媒體識讀。將短影音與生活化內容的議題框架分析納入教育與公共討論,讓民眾能洞察其「內容包裝」與「敘事導向」。識讀不是防彈衣,而是免疫系統。
其次,必須強化輿情監測機制。最好能夠建立跨部門合作機制,監控假帳號網路與流量異常的議題,並定期公開透明報告。
再者,應大力扶植本地與國際合作。支持能跨語言、跨文化傳播的本地創作者,並與國際事實查核與內容社群合作,建立正面多元的敘事網絡。也就是要有自己的聲音,才不致被別人的聲音淹沒。
最後,應推動立法與平台治理。要求境外資金合作必須揭露,並促使平台對贊助內容和合作關係進行明確標註。
爭奪「看見什麼」的主動權(代結語)
中國的網紅敘事工程不必直接「說服」觀眾,只要改變觀眾看見什麼即可。它在資訊供給與平台演算法上的掌握,確實帶來可觀的能見度效益。但在台灣這樣的高資訊素養的社會,短期影響其實很有限,至於長期而言,則需警惕「耳濡目染」、「被動接受」與中國「敘事氣氛」的慢性影響。
面對中國強勢網紅攻勢,台灣不應只是防守,而要主動塑造多元、自由、可信的資訊空間——讓每個人都能在訊息洪流中保有判斷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