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音形式,在這十年間逐漸風行,其碾壓一切的氣勢,可謂沛然莫之能禦,不僅短影音平台之增長如雨後春筍,就連老牌的社群平台,也不能不跟進。然而短影音帶來的問題,逐漸浮現,也使人不能不関注這個風潮。
一、吸引與沉迷的設計機制
短影音的魅力,並非偶然,而是經過精密設計。TikTok 透過「無限滑動」、自動播放,以及隨機出現的「驚喜影片」,牢牢抓住人類大腦的獎賞系統,使使用者不自覺地一支接一支地看下去。這種設計對大腦極具誘惑力,一旦陷入節奏,很容易一刷就是一兩小時,睡眠被壓縮,情緒與專注力亦隨之受影響。美國衛生總署已明言,目前沒有足夠證據可證明社群媒體對兒少「安全」,必須由家庭、學校與平台共同採取減害措施。
影響不僅在於時間的流失,更在於心態的轉變。研究顯示,過度使用 TikTok 與焦慮、憂鬱、睡眠品質下降之間存在關聯;特別是長時間接觸外貌比較、極端挑戰或情緒強烈影片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情緒不穩,而睡眠往往是最先被破壞的環節。
在台灣,還有另一層顧慮——雖然 TikTok 的內容大多以娛樂為主,但其演算法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影響年輕人對公共議題,甚至兩岸關係的情緒態度。這種潛移默化、長期積累的「情緒底色」改變,尤需留心。
二、各國管制與封禁的原因
世界各國對 TikTok 採取行動,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三類:
首先是基於資料安全與國家安全。2022 年,TikTok 母公司 ByteDance 承認員工曾不當存取美國記者的資料,立即引發信任危機。
其次是平台設計帶來的心理風險。比如歐盟,要求 TikTok 停止「看影片拿獎勵」功能,認為該設計具有高度成癮性。監管焦點已從單純的內容審查,轉向針對產品設計本身進行風險控管。
第三是採用法律與政策的強硬手段。比如美國通過法律,要求 TikTok 出售或下架,並獲最高法院支持。台灣則自 2022 年起禁止公部門裝置安裝抖音/TikTok,理由在於資安與認知戰疑慮,並持續評估是否擴大限制範圍。
三、家庭層面的減害策略
全面禁止短影音往往難以持久,關鍵在於建立能長期落實的生活規律與使用習慣:
1. 設定時間窗:固定使用時段,例如平日 60–90 分鐘,並在睡前一小時完全停用短影音。
2. 減少誘惑:關閉自動播放與推播通知,將 App 圖示移出主畫面,降低進入誘因。
3. 臥室零手機:睡覺時將手機統一放置於公共空間,不放在臥室。
4. 共看共談:經常與孩子討論所觀看的影片與演算法運作,並教導使用「不感興趣」功能來調整動態牆。
5. 建立內容白名單:優先追蹤知識型與創作型帳號,減少外貌比較與極端挑戰類影片的接觸。
6. 理性使用家長工具:可開啟青少年模式或家庭配對,但不過度依賴,仍以日常溝通為核心。
7. 定期數位整理:每季檢視追蹤清單與通知設定,保持資訊環境清爽。
8. 察覺警訊:如孩子出現課業下滑、情緒波動、白天嗜睡等情況,應及時介入並尋求專業協助。
四、學校與社群的教育責任
媒體素養教育不應僅止於真假訊息的辨別,更應引導學生理解演算法如何影響情緒、形塑觀點,並透過生活化案例練習破解「回音室效應」。在校園中建立此種批判性與反思性能力,將有助於學生在數位環境中保持獨立判斷。
五、公共治理的平衡策略
在政策層面,宜採取監管設計與強化透明度並行的模式,而非僅依賴下架:
維持公部門禁用規定,並強化資安檢查與承攬單位的遵循機制。
對高風險設計(如看影片獎勵、無限滑動)要求第三方專業評估與風險報告。
要求平台定期發布透明度報告,特別是在選舉與重大公共事件期間,建立快速通報與處理機制。
TikTok 與短影音並非天生有害,但其設計確實增加了心理與行為層面的風險。家長與教育者的責任,在於協助年輕世代建立自我節制的能力,維持生活節奏與情緒穩定。唯有在管理時間的同時,守住心靈的平衡,方能在數位浪潮中立足不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