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反覆看著那封訊息,那封傳給他的訊息。
它靜靜地停在那裡,像一顆沉在水底的石子,沒有回應,卻在我心裡掀起一圈又一圈的波澜。
問號卡在心口,黏膩得化不開:
是我話太多?訊息太長?太黏人?
我的靠近,讓他倍感壓力了嗎?
在意一個人,主動傳訊、想說說話,這樣真的錯了嗎?
還是,他本來就習慣安靜,所以才對我越來越冷淡?
我是不是,又把頻率不對的人,放進了太重要的位置?
我以為的「關心」,是不是在他眼裡成了「干擾」?
我以為的「靠近」,是不是早已越界?
但界線在哪裡? 模糊得像一團霧氣,微妙也令人困惑,
就像他—— 讓我聽不到、摸不著,也看不見。
我還是不知道界線在哪裡,但我知道,我開始懷疑自己,
不是因為他說了什麼,而是因為他什麼都沒說。
不回應,可能是他忙、無感,或單純習慣沉默,不一定有惡意。
但我卻在這片空白裡,悄悄地,把責任全扛在自己肩上。
我像隻撒嬌的小貓,明明只是想被抱一下,卻又忍不住張牙舞爪地證明自己存在。
看起來像在叫囂,其實只是怕沒人注意,怕自己在這段關係裡變得逐漸透明。
翻攪著混亂的情緒,我練習對自己說實話,
試著在千絲萬縷的困惑裡,爬梳出我真正糾結的癥點:
是不是,我需要他的回應,來確認我存在的價值?
是不是,我太依賴這段連結,才會因為一點點冷淡,就全盤自責?
距離感不好嗎?細水長流不對嗎?
難道,只有轟轟烈烈才算真正被愛?
我知道,瓊瑤式的相愛相殺不是我要的。
我不想要追逐與拉扯,只想在平凡裡,也能感受到被放在心上的溫柔。
我理解,他也有他的極限。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時時回應他人的情緒需求。
我不能把猜忌、不安全丟給他,也不能讓他為我的情緒負上全責。
我們畢竟都是獨立的個體。
他無法回應我的喧囂,我也無法承接他的冷靜。
他的沉默,不是冷漠,有時只是疲憊到無法負荷更多。
無的放矢的期待,終究會讓人窒息,也讓我自己喘不過氣。
我嘗試安撫自己,不再仰賴別人的反應來定義自己的分量。
我知道,安全感這種東西,不能外包。
它需要被一點一滴地養起來,埋在自己心底,在沒有人回應的時候,自己還能陪著自己不塌。
說到底,如果把自我價值的繫繩,綁在一個訊息的「已讀不回」上,永遠注定搖搖欲墜。
我後來也明白,對方說了什麼,其實不一定重要。
重要的是,他做了什麼。
他也許沒回訊,卻把話放在心上,用行動默默回應。
那是他的表達方式,只是我當時沒能讀懂。
而如果他什麼都沒做、沒有在意、沒有回應,那我也終於能放過自己,不再把「沒回訊息」當作愛情破口。
愛,從來都不是靠即時反應來衡量的。
真正的關心,藏在日常裡的行動細節裡,而不只是訊息欄裡的已讀與否。
我還在學習,看見自己的心意,不再因為對方的沉默就自我否定。
沉默,不代表我不值得被愛,也不代表我付出的東西沒有重量,
而是關係裡的天秤,早已失衡。
那些我以為的給,可能對方根本沒有準備好接住,甚至從未真正看見。
這不再是愛能平衡的張力,而是關係裡持續單向輸出的慢性耗損。
我也學著不再讓別人的冷淡,掏空我對自己的肯定。
如果一段關係裡早已只剩下單向靠近,
那問題不在於愛得夠不夠,而是對方早就不打算珍惜了。
他回不回應,終究還是會影響我,那不是脆弱,而是因為我在意。
但我不會再為了欲拒還迎故作姿態,而假裝無所謂。
也不會因為對方的無動於衷,矮化自己的渴望。
畢竟——
靠近,不是錯。渴望連結,也不是弱點。
那是情感的勇氣,是在這個人際疏離的世界裡,願意真誠的人才有的姿態。
但我也知道,真誠不該成為打擾的藉口。
靠近的前提,是尊重彼此的節奏。
如果靠近讓對方喘不過氣,那就是壓力,甚至是無聲的情緒勒索。
唯有逐步培養摸索,相互理解、尊重彼此界線裡的靠近,才有被好好對待、珍惜的價值。
願意主動靠近的人,不掉價,因為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真心貼近感到羞愧。
我也記得,價值不是由他人的回應來定義。
即使是一顆鑽石,被踩進泥裡,也依然閃光。
你我也是。
不該因為沒被即時回應,就懷疑自己的光。
花香蝶自來,梧高鳳必至。
真正的份量,不需乞求認證,也不會因為一時的沉默而遺失。
愛情真的不是人生的全部。
所以不該讓自己的重心,長期傾斜在他人身上。
與其虛擲青春,自困於猜忌等待的牢籠裡,不如把力氣收回,好好經營自己的世界。
讓眼神重新有光。
而那些真正願意靠近光的人,終究會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