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想過,當自己邁向花甲之年時,愈能以雲淡風輕的心境面對人生的種種命題?
年輕時初次接觸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我總是認真地分析著原生家庭對自己及周遭親友造成的各種影響,彷彿要從中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
然而,年紀愈長,我愈能同理上一代人教養子女的不易。不論是出生於日據時代的祖父母外公外婆,還是生於戰後物資疲乏年代的父母親,長輩們都是在艱困的環境中,用他們僅有的方式把我們拉拔長大。
正如父母初為人父母時,不知該用何種方法教養子女;其實我們在年長後,同樣不知該如何面對父母生老病死這樣的人生課題。彼此都在摸索中學習,都在不完美中努力愛著。
接觸正念認知(Mindfulness)後,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是父母或子女,都不應過度糾結於無法彌補或修正的過去遺憾。我們更應該專注於「當下」的親子關係,思考如何同心協力,共創彼此嚮往的未來。
五十歲之後再重讀「依附理論」,心境已截然不同。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糾結於原生家庭對每個人造成的心理衝擊,而是帶著更多的同理心去理解上一代長輩的行為舉止。在這份理解中,我終於找到了與自己生命課題和解的窗口。
或許,這就是歲月賦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學會寬恕,學會理解,學會在不完美中找到愛的真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