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聊過 Ikigai,談到人生在不同階段,所追求的滿足與意義不盡相同。然而,無論在哪個階段,有一種貨幣是持續累積、永不貶值的——那就是「經歷」。身邊的人會離去,手上的錢會花掉,唯有經歷,無論好壞,都將內化成我們的一部分,塑造我們獨一無二的模樣。
但問題來了,如果經歷有好有壞,我們該如何面對那些痛苦的、不堪的過往?是該奮力遺忘,還是學習與之共存?
經驗的囚徒:為何擁有一切,卻感受不到幸福?
我曾認識一些朋友,他們的父親為家庭付出了一切,讓他們從小到大衣食無缺,甚至一路照料到他們成家立業、養育孫兒。但在他們口中,這位父親卻總有著數不盡的虧欠。他們物質上擁有一切,卻因為選擇了「被虧欠」的視角,成了自身經驗的囚徒。
這證明了,困住我們的,往往不是困境本身,而是我們緊抓不放的「詮釋標籤」。我們的人生劇本,原來真正執筆的,是自己的心。
療癒的哲學:用黃金修補生命的裂痕
這讓我想到古羅馬的斯多噶哲學,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曾說:「真正困擾我們的,並非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我們無法選擇命運發給我們的牌,但如何出牌,權力始終在自己手上。
這種轉化看法的藝術,與十五世紀室町時代的日本「金繼(Kintsugi)」工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珍貴的器物破碎,工匠並不用膠水試圖隱藏裂縫,而是坦然接受破損,並用混了金粉的天然漆液去修補它。他們非但不掩飾傷痕,反而將每一次破碎,都轉化為器物獨一無二的金色紋路。
這種美學,源自於「侘寂(wabi-sabi)」——在不完美中發現美的智慧。破損不再是缺陷,而是器物歷史的一部分,是它走過災厄後,重生與堅韌的證明。茶道大師甚至將這些金色紋路,譽為值得細細品味的「景色」。
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那些糟糕的經歷,就是生命中的裂痕。我們可以選擇讓它成為醜陋的疤,也可以選擇用「理解」與「成長」這帖金粉,去修補它。
我的金繼之路:從一袋蘋果麵包開始

我的家庭並不順遂。父親經商失敗、負債累累,父母雙雙中年失業。在經濟最窘迫的日子裡,我曾靠著一種叫「蘋果麵包」的食物度日。一袋三排,剛好對應我的早、中、晚餐。那段日子,對一個少年而言,味道是麻木的,唯一的念頭,就是省錢。
因此,我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諒解我的父親。那份怨懟,是我生命中一道又深又長的裂痕。
然而,這道裂痕也意外地帶來了堅韌。因為有那樣的經歷,我珍惜碗中每一粒飯,也比許多人更能吃苦。這或許是金繼修補過程中,最先滲出的、不那麼起眼的光澤。

真正的轉捩點,發生在幾年前一個凌晨兩點多的夜晚。我被母親的焦急聲喚醒,她要我立刻載父親去掛急診。在深夜奔馳的路上,我望著車窗外飛逝的街景,心中一個聲音無比清晰地敲問著我:「時間真的不會等人,這就是你想要的父子關係嗎?」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從來沒有人教過他怎麼當一個完美的父親,正如沒有人教過我如何面對人生的困境。在他那個年紀,身處逆境時,或許連一個能訴苦的人都沒有。我問自己,如果易地而處,我能做得比他更好嗎?
那個夜晚,我為自己做了決定——開始放下。這不是一蹴可幾的。我花了兩三年的時間,像個笨拙的學徒,一點一滴地為那道裂痕塗上金漆。我們家開始訂父親節蛋糕,開始為彼此慶生,這些都是過去不曾有的儀式。當父親再找我幫忙時,我心中的厭煩,也逐漸被平靜所取代。
成為自己經歷的匠人
如今,我與父親之間的疙瘩早已撫平。那道裂痕依然存在於我的生命史中,但它不再滲出痛苦,而是閃耀著理解與溫柔的金色光澤。它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色」,提醒我家的意義,以及選擇原諒所帶來的巨大力量。
人生的經歷,我們無法全盤選擇。但我們可以選擇,要成為一個怎樣的匠人。是任憑生命的器皿破碎一地,還是拿起名為「智慧」與「寬容」的金粉,親手修補,將每一次的傷痕,都化為生命中最璀璨的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