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沒有特定宗教信仰的人,我原本以為走進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光在萬物」展覽,就像參觀任何一個藝術展一樣,純粹是視覺和知識的體驗。

但當我真正踏進那些展間,被那些充滿詩意的文字和光影包圍時,我發現這趟旅程遠比我想像的更深刻。
1. 從懷疑到開放

作為一個理性主義者,這種充滿靈性色彩的表述通常會讓我本能地築起防線。
但漸漸地,當我沉浸在那些精心設計的空間中-昏暗的燈光、流動的音樂、那些來自不同文化的古老智慧~我開始放下成見,單純地去感受。
或許這就是藝術的力量:它不需要你相信什麼,只需要你願意感受。
2. 光的語言:超越宗教的共通體驗

展覽中最打動我的,不是那些宗教符號或神像,而是「光」這個意象本身。
「光,就在那,光,就在這,我,是那光!」
這句話出現在展場的霓虹燈裝置上,當時我站在黑暗中,被這些發光的文字包圍,突然有種奇妙的感覺-不是宗教式的頓悟,而是一種純粹的、關於存在的思考。
光確實是個很棒的隱喻。它不屬於任何特定宗教,卻能跨越文化界限,讓每個人都能理解。無論你信仰什麼,都曾經在黑暗中渴望光明,都曾經被陽光溫暖過。
3. 詩意的碰撞:當古老智慧遇上現代表達
展場中有許多來自不同宗教經典的詩句,用現代的光影技術呈現。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段:涉澈一圈界一圈,如我,千千萬萬像我,獨散重疊,夏茶羅映照,即身成佛修行道路。隨波光,前行,是無我之我。
作為一個平常不太接觸宗教文本的人,我發現這些古老的詩句,用現代的方式呈現出來,居然有種莫名的美感。不是因為我理解了它們的宗教意涵,而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思考角度。
4. 無我之光:意外的哲學思辨


「無我之光」這個展間對我衝擊最大。
「始於無,終於無,循環終始,無窮盡。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
這裡不是在傳教,而是在提出一種思考方式:如果暫時放下「我」這個概念,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我想起平常生活中那些讓我感到壓力的事情-工作、人際關係、對未來的焦慮。很多時候,這些壓力都源自於「我」的執著:我要成功、我要被認可、我要控制結果。
如果真的能夠暫時放下這個「我」,或許很多煩惱都會變得輕一些。
5. 萬物相連:科學與靈性的意外交集
展覽中有一段文字特別有趣:
「當人把注意力放在某件事情上,就會變得非常善於讀美,而這件事變得很有趣。」
這讓我想到量子物理學中「觀察者效應」的概念:觀察本身就會影響被觀察的事物。從科學角度來說,這是一個物理現象;從靈性角度來說,這是關於意識與現實相互作用的洞察。
我發現,當我們去除宗教包裝,很多古老的智慧其實在探討和現代科學類似的問題:意識的本質、人與宇宙的關係、存在的意義。
6. 光的救贖:不必信仰也能感動
在最後的「光之救贖」展間,我看到了這句話:「在你的光之中我學到愛。」
這不是宗教式的愛,而是一種更廣義的連結感。當我站在那個充滿光影變化的空間中,我想到的不是神,而是身邊那些曾經在我黑暗時刻給予溫暖的人。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展覽叫做「光在萬物」光不只存在於宗教概念中,它存在於每一個善意的行為、每一次真誠的對話、每一個溫暖的擁抱中。
7. 帶走的不是信仰,而是思考
走出展場時,我並沒有突然變成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我確實帶走了一些東西:
一種更開放的心態,去理解不同文化的智慧表達;一種更詩意的語言,去描述那些難以言喻的內在體驗;一種更寬廣的視角,去看待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區分宗教的外殼和人類共同的內在體驗。
8. 成為彼此的光

這次展覽讓我明白,靈性體驗不一定需要宗教框架。
當我們談論「光」的時候,我們其實在談論希望、溫暖、連結、超越。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渴望。
走出展場後,我想到的不再是那些神秘的宗教符號,而是更實際的東西:我們嚮往別人成為我們的光,自己也能成為別人的光,彼此互相共存。
這就是最樸素、也最深刻的道理。在每個人都會遇到黑暗時刻的人生裡,我們需要光,也可以成為光。不是什麼高深的哲學,就是簡單的相互照亮、相互溫暖。
「光,就在那,光,就在這。」
也許光從來就不在別處,而是在我們願意成為別人的光,也願意接受別人成為我們的光的那一刻。
推薦指數:★★★★☆
適合對象:任何願意暫時放下成見、體驗不同思考方式的人
展期:2025/04/22 ~ 2026/12/31
地點:世界宗教博物館 6樓特展區
實用提醒:
- 建議預留1.5-2小時慢慢體驗
- 每日15:30有導覽,但其實自己慢慢看更有感覺
- 門票300元,可參觀所有展間,算是很值得
- 展場內可以拍照,但記得關閃光燈,尊重其他參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