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不足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能力高的人則可能低估自己的能力。簡單說,就是 「不懂的人不知道自己不懂」。 🏛 起源 提出者:心理學家 David Dunning 與 Justin Kruger(1999年) 研究背景:
- 實驗中,研究者測試了參與者的邏輯推理、語法和幽默感能力。
- 結果發現:表現最差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表現最好的人反而低估自己的能力。
💡 特點 自我認知偏差:能力不足的人缺乏判斷力,因此無法正確評估自己的表現。 能力與自信不成正比:能力低 → 自信高;能力高 → 自信較低(因為懂得事情複雜性)。 普遍現象:可出現在工作、學習、投資、政治等各個領域。 📌 舉例
- 知識少的人:缺乏足夠知識去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因此容易自信過度。 例子:剛學會一點投資的人,自信滿滿覺得自己能打敗市場。
- 專業知識多的人:因為知道的越多,也更清楚未知的廣闊,因此常覺得自己「不夠好」。 例子:真正的專家在受訪時,會小心翼翼強調「這只是我的研究角度之一」。
🔑 總結 Dunning-Kruger效應揭示:能力不足的人容易高估自己,而能力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