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看到一些「模糊、籠統、普遍適用」的性格描述時,會誤以為這些描述非常精準、獨特地符合自己。 🏛 起源與命名 這個效應得名於心理學家 Bertram Forer 的實驗(1948 年):
- 經典實驗:他給學生做一份性格測驗,然後發給每個人一份「個人化的分析」。
- 但事實上,所有人拿到的描述都是同一份。
- 結果學生們平均打了 4.26/5 分 的準確度,覺得這描述「真的很像自己」。
結論:人們容易把模糊的描述誤認為「專屬個人」。 💡 特點 模糊性:描述通常廣泛且含糊,可套用在大多數人身上。 正面偏向:通常會帶有正面或中性特質,讓人更願意接受。 自我認同:人們希望相信自己與描述相符,強化「個人特別性」。 📌 舉例 占星命盤:星座性格描述常模糊,例如「你有時外向,有時內向」,大多數人都能感受認同。 人格測驗:像 MBTI、DISC,描述常用「你有時會…但有時又…」這種雙面陳述。 塔羅牌、心理諮詢:講解結果通常含糊,易讓人覺得「非常符合我」。 🔑 總結 佛瑞效應提醒我們:人們容易把廣泛或模糊的描述當作「專屬自己」的真實特徵,而非客觀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