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網址:https://mgx.dev/

MGX 是由廈門深度賦智科技有限公司(DeepWisdom)於 2025年2月19日正式發布的一款多智能代理(multi-agent)AI 平台。MGX 是基於開源項目 MetaGPT(多代理協作框架)發展而來,該框架的核心理念是用 LLMs(大型語言模型)模擬一個軟體公司內不同角色協同工作的流程 (Software Company as Multi-Agent System)。透過模擬開發團隊中各角色,如產品經理、架構師、工程師、資料分析師等,透過多個專業角色協同完成軟體開發任務。使用者可透過自然語言來建立網站、部落格、遊戲等等,無需編寫任何程式碼。
AI 團隊成員:

- Emma – AI 產品經理:把使用者需求轉換成清晰的產品規格與開發任務。
- Alex – AI 軟體工程師:撰寫程式碼並實作功能,把設計落實為可執行的產品。
- David – AI 資料分析師:分析與處理數據,提供決策依據與最佳化建議。
- Bob – AI 架構師:規劃系統架構與技術棧,確保專案可擴展與穩定。
- Mike – AI 團隊領導:監控專案進度並最終彙整成果並回報給使用者。
產品特色:
1. 接近人類可理解的專案流程
透過多個 AI 角色模擬整個開發流程,如需求定義 → 架構設計 → 介面設計 → 程式實作 → 測試 → 部署。避免依靠單獨 AI 一邊在寫前端,一邊又要運算思考資料庫設計,容易對主題失焦或產生 Bug。2. 可擴展性與靈活性
多半平台只提供單一AI 助手,在整個開發流程中,如果要更換模型或調整工作流程,往往需要更多 Prompt 去調整整個設計。MGX 的特色在於區分各別的專業角色,而具有高度擴充性,能依部分需求新增或替換 AI 代理人,例如針對原型調整與軟體工程師溝通、與產品經理討論使用者需求撰寫 產品需求文件 PRD(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讓 MGX 可隨專案規模靈活擴充角色功能。
3. 提供 Supabase 後端整合
MGX 能直接輸出 Supabase 的資料表 Schema(SQL migration 或 JSON 設定),並且讓 API 自動生成。Connecting Supabase to MGX
相關教學影片:
- MetaGPT X (MGX) Tutorial - 2025 | Use Al Agent Instead of Software Team
- MGX (MetaGPT X) GitHub Deployment Tutorial: From Setup to Live Code
資料來源:
與工程師溝通模式:
若已經有預想設計的方向,建議先不要按下方 Web, Slidev, Doc, Blog, Dashboard... 這些會先運算跑一個範本出來。再由 Prompt 逐步修改範本。語言模型有 DeepSeek V3, GPT 4o mini, GPT 4o, Claude Sonnet 3.7, Claude Sonnet 4。有各自能處理的能力。
選擇工程師模式,點數花費相對較少,每月上限 2.50M 積分、每日免費 750K 積分的額度可以在當天完成,但是會跳過與團隊逐步溝通程序。可以上傳文件資料,直接送出 Prompt 就能夠立即開發。以下範例為「人工智慧基礎概論」部分資料作為生成知識網站,來測試生成結果。
Prompt:「請依照這些『人工智慧基礎概論』的資料,做出一個知識型網站,除了有知識依照章節介紹,還有選擇題的練習,並有評分以及解說錯誤答案的機制。」


網站連結(工程師模式): https://mgx-s7n38uih6.mgx.world/
與團隊溝通模式:
每日免費 750K 積分的額度無法在當天完成,若無訂閱需要等待隔日繼續。以下範例為「人工智慧基礎概論」部分資料作為生成知識網站,來測試生成結果。
Prompt:「請依照這些《人工智慧基礎概論》資料,製作一個知識型學習網站,內容包含章節式知識介紹、練習題與解析機制。網站需支援多題型測驗(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錯題本與重複練習功能,並具備學習進度追蹤、即時反饋與個人學習報告。最好能加入遊戲化元素(闖關、積分、徽章)與知識地圖,幫助使用者全面學習與複習。在知識型網站基礎上,加入進階功能:互動式知識地圖、即時反饋與智能錯題本、自適應測驗機制、學習進度追蹤與 AI 導師推薦。並搭配遊戲化元素(闖關模式、積分、徽章、排行榜)、學習報告與社群討論區,提升學習動機與成效。」
Emma(AI 產品經理)生成的 產品需求文件PRD 包含簡易競品分析。

David(AI 資料分析師)能夠撰寫 Python爬蟲將 pdf檔裡的文字資料轉換成JSON格式。

Bob(AI 架構師)依照需求規劃開發所需的程式語言,以及規劃有哪些需要開發的系統模組。

Alex(AI 軟體工程師)負責整個程式開發,後續迭代調整都需藉由它修正問題。

當日額度用完中斷重啟後,造成一些頁面沒有開發完成。

網站連結(團隊模式):https://mgx-mtdv71re3q.mgx.world/
此為開發完第一版本,仍然有諸多問題。訓練資料為練習開發使用,尚未人工查驗,勿作為真實知識。
官方活動:
每週舉辦票選活動,最高前五名可獲得點數。藉此觀摩大家的 Vibe Coding 作品。
心得:
全程透明化的流程,可以看到由每個角色撰寫程式過程,呈現每個過程完成的階段。一種認真為您而工作的感覺,還滿療癒的。每個階段完成,Mike(AI 團隊領導)還會很逗趣地交接給下一位 AI 角色。可惜免費 750K 積分不夠讓團隊模式在幾天內,就能做到預期的雛形。一些語言模型執行完,仍未達到預期效果還需要反覆更改。
有時會因為當日額度用完中斷重啟後,造成一些頁面沒有開發完成,Mike(AI 團隊領導)反倒說已經完工了。需要一頁頁跟 Alex(AI 軟體工程師)溝通修正。有些任務並不會啟動到全部團隊角色。角色都需透過 Mike(AI 團隊領導)來根據 Prompt 來指派任務給其他角色。
這樣多角色的開發模式,讓我想到日前一位美國資深軟體工程師 Brian 在 YouTube 頻道「BMad Code」的一支影片「Better Than Vibe Coding: Agile AI Driven Development for Complex Apps」,提到只依賴單一的 AI 工具如 Cursor,隨著功能越開發越複雜,造成最終產品與預期相差甚遠,反覆修改資源消耗量大。講述一種名為 Agile-AI Driven Development 的開發方法,又稱為 BMAD方法(Breakthrough Method of Agile AI-Driven Development)。將開放流程切分成五個不同 AI 工具的職務角色來解決。詳細可查閱另篇貼文 《比 氛圍開發(Vibe Coding)更好的 敏捷AI驅動開發(BMad-Method)如何打造高效可靠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