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錄 podcast 的時候,有位夥伴丟了一個主題讓我們討論:在職場裡,你要不要有自己的同學、朋友?或者更具體一點:你願不願意推薦你的朋友進來這家公司?
這個問題一拋出來,我腦袋裡就開始翻過去的工作經驗。坦白說,我待過不少公司,每次遇到職缺,總會有幾個人浮現在我腦海裡:「啊,他應該可以啊!」但……真的適合嗎?真的可以推薦嗎?
我進這家公司之後,至少有不下10個朋友曾經問過我工作機會。大多數都是做跟產品企劃有關的朋友,包括了我過去手錶公司、高級休閒鞋公司、直銷化妝品公司..的同事。還有做直營店營運管理、品牌行銷跟做HR的朋友。老實說,當他們問我「這家公司適不適合我?」的時候,我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竟然不是「這人能力夠嗎?」而是「公司文化能接納他嗎?」接下來就是「如果表現不好,我會不會被影響?」
這就是職場裡的微妙現象,推薦一個人進公司,其實等於是幫他背書,也幫自己的信用加上了一層風險。公司會期望你照顧這位新同事,對聘用、條件、升遷也可能比較放寬一些。你推的人如果表現不佳,你就背了鍋。
所以,推薦朋友進公司,真的只是「賺推薦獎金」那麼簡單嗎?
答案是:不,永遠不只是那麼簡單。
回想我自己,我很少進行內部推薦。主要原因是:
- 自己事情都做不完了,還要替別人背鍋,壓力大。
- 公司工作量大、挑戰多,如果朋友做不來,可能會怪你。
- 這也是對公司文化的一種認同度檢測:我真的認同這個地方值得推薦嗎?
所以我學到一件事,推薦朋友進公司,其實是職場的一面鏡子。你願意背書的不只是朋友,還有公司和自己的信譽。
選項思考:
- A. 當然推薦:你很有信心朋友適合,願意冒這個風險。
- B. 只在對方強烈想進時推薦:權衡利弊後,僅在必要時才出手。
- C. 不輕易推薦:重視自己的信譽與現實狀況,不想額外背鍋。
- D. 視公司文化與職位而定:有些職位適合推薦,有些不適合。
每個選擇,都透露出你對職場、人與自己的認知與態度。
在這個題目上,其實也反映了這個世代的心態,大家都不想背負額外風險,不想把自己的信用當成別人的擔保。推薦朋友進公司,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場「人、公司、信譽」的平衡考驗。
今天,你會選哪一種?
#盤點你的職場籌碼 #俠客斐恩 #三對三職涯聊癒室
預約1:1諮詢服務,請搜尋 擺渡人生學校的生涯諮詢師專頁-俠客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