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薪資,會是找工作的第一考量嗎?
在我職涯的起點,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是「會」。
那時候剛好遇上「22K政策」,成為當時大學生勞動者的一份子。
坦白說,當時的我並沒有太多對薪資的要求,反而覺得能找到一份和自己所學相關的工作,就已經算是不錯的開始了。
在食品廠的整整五年裡,我從一個懵懵懂懂的社會新鮮人成長起來,學會了承擔,也慢慢摸索出品管的專業與責任。
期間因為職務調整,薪資雖然有過起伏,但在我離開時,實領薪資依舊不到 30K。
當老闆兒子回來接手廠務職後,我原有的職務加給被取消,薪水更顯得不成比例。
那時候,我開始懷疑自己:難道我的付出和專業,就只值這麼一點點嗎?
於是,我結束了六年的第一份品管職涯。
雖然老闆娘在我最後任職日才開口談加薪,但對我來說,已經太遲了。
我已決定好要往下一步前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下來的路,我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跑道——保險業務員。
這段經歷讓我大開眼界。
業務的工作讓我學到許多一般職場學不到的「人情世故」:如何和客戶交流、如何面對不同的拒絕、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這些經驗對我的內心建設幫助很大。
只是,我並不是一個很積極的業務員。
雖然憑著一些被迫的努力,收入曾經一度達到 70K,但我清楚知道,那並不是我的天長地久。
保險這行,靠的不是產品好不好,而是誰能掌握客戶的信任。
還記得有一次,我辛苦拜訪解說、快要成交的案子,最後卻被同單位的資深前輩拿走,只因她願意多讓利。
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所謂「涉世未深」的無力感。
所以,一年後,我放下了這份看似能高薪的工作,再度回到食品業,重新回到品管崗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一次,我進入的公司狀況更特別。
剛開始三個月,我是領日薪 600 元,還沒有勞健保。(因為公司說要幫我申請政府補助,所以要三個月後才可以上。)
這裡的文化是「越資深薪水越高、責任越重、脾氣越差」。
而我很快就印證了這一點。
工作內容繁雜,從衛生管理、品質管理、產品研發到政府專案、設備採購,都落在我身上,但我的薪水在第 6 年時期也不過 45K。
對於中南部傳統食品廠品管職來說,這薪水算高,但和實際工作內容相比,顯得十分不對等。
有時候,把我的薪水和工作量分享給熟悉的客戶或同業,他們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公司裡大小事,老闆總是指名要找我解決。
然而,長期下來的精神壓力,逐漸壓垮了我的身體。
最後,我還是選擇離開。
有人說,也許是我抗壓性不夠。
但我熬了六年,離職後短短三個月內,同部門和相關部門也陸續有人辭職,這更證明了問題不只是出在我身上。
食品業的內幕,外人往往看不到。尤其品管這個職務,背後所承擔的壓力,遠比想像中要沉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頭看這一路,薪資固然重要,但並不是唯一的考量。
第一份工作時,我沒把薪水放在心上,只覺得能做就好;到了後來,我才明白,薪資不只是數字,更是一種價值感的體現。
當付出與回報失衡時,失去的並不只是錢,還有對自己的肯定。
後來我才真正意識到,工作的價值不只是在薪水的數字上。
當然,錢重要,誰不想要更高的收入?
可是一路走來,我發現真正讓人難以承受的,往往不是工資的高低,而是環境的壓力、人際的摩擦,以及那種日復一日被消耗的心力。
如果一份工作能同時給予合理的薪水、良好的職位、健康的環境,那確實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
但現實裡,多數時候我們只能在其中權衡、取捨。
或許,所謂的好工作,不只是看起來待遇優渥,而是能讓人安心走下去的地方。
至於理想的那一份,能不能遇見?
大概就留給時間去回答吧。

我現在的工作也是一間傳統的食品工廠,擔任衛管的職位;雖然薪水比不上上一個工作的,但是真的是清閒到一個無語的狀態...
有時候我也會想,或許這就是所謂「中南部傳產的宿命」。
不管新聞怎麼報導台灣的平均薪資,實際到傳統產業裡,數字永遠都會往下修。
即使做到中階主管,薪水也常常和北部基層差不多;而對基層員工來說,更是長年停留在「勉強溫飽」的水準。
久而久之,大家好像也默認了這種現實:「這裡的行情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