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讀一本名字很莊嚴、內容卻很直白的書:《超越正念:當下立斷的覺知練習》。作者 Stephan Bodian 寫過《當下覺醒》,也是之前在 Podcast 安納 介紹過的那本。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是那種語氣平和的禪師。
它講的是一種連冥想都要放下的練習,甚至不再執著於觀察、專注、呼吸那些既定套路。
一般正念冥想練的是,是把專注力放在特定對象 (呼吸、物體、覺受等等),當心思散亂了,就再次回來。
這樣練出來的專注與平靜,在靜坐中確實明顯,但一走入生活,往往很快又失守了。 於是人們只能不斷回到正念練習裡,才能找回那份安穩。
正念所培養的「觀察者視角」,表面上很超然,實際上可能只是讓「我」這個角色變得更堅固,繼續在二元對立裡打轉。
我觀察我,我分析我,好像很超然,但其實仍是在二元世界中玩一種更高級的評價遊戲。
🌿
Podcast 安納【覺醒偵探筆記】系列,也是觀者與被觀(二元性)的例子。
過程中的抽絲剝繭很有趣,好像柳暗花明又一村,但繞一圈之後又回到原點,像是輪迴的無盡迴圈。終將要面對:這個分析的「我」到底是誰?
在整理 Podcast 逐字稿的過程,我好奇詢問 GPT 這系列錄音的盲點是什麼,還要求他手下不留情、客觀、狠狠的鞭。他果然落落長給了我 10 個盲點。
其中我被打到的一點,是 GPT 說:「Podcast 中的分析觀察者,可能是迴避感受與情緒的手段。」也就是用理性腦去粉飾感受與情緒,暫時轉移了注意力,而沒有真的穿越那股情緒本身。
我不禁想,如果說一切存有即是圓滿神聖,那為什麼我們還這麼努力地排斥某些感受?為什麼害怕難過與混亂?
或許,是我們內在那個還沒放下的觀察者,仍在偷偷評分。
🌿🌿
不過,讀這本書的過程,也不是單純點頭而已。
第一個讓我疑惑的,就是書中說的「覺醒的覺知力」(=那不可云),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能直接感受到的狀態。
他一直在引導讀者去感受那覺知力,但我很好奇,對一個從沒經驗過這種覺知的人來說,這樣的引導真的有幫助嗎?
那就好像我找不到東西時,媽媽一直說:「就在你面前的櫃子裡啊。」但我還是找不到。
或者說 3D 圖,看不到就是看不到,再怎麼指說「這裡這裡」,都沒用。
第二個困惑,比較私人。
作者一直把那「覺醒的覺知力」描述的很正面美好,慈悲愛喜悅感恩看得更清晰等等,但他很少提那段「中間過渡期」可能會經歷的混亂與解構。
我其實超想知道這些啊。感知放大、失去小我的防護罩、落空感、甚至整個人好像崩解,這些經歷,才是很多人剛接觸覺醒時最驚慌的部分吧?
我目前讀到第六章,已經超過 75%,看來他是沒打算談這塊了(我可能錯了)。
我覺得,這類作者是不是應該在書前加個警語?
就像藥品一樣,要寫上「可能會引起情緒劇烈波動、身份感瓦解、對人生感到迷失」之類的副作用。
🌿🌿🌿
《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書中列的靈性免責聲明書或許可以補足這個不足。靈性開悟的副作用包括:
面質個人的惡魔、面對深處的恐懼,以及一步一步瓦解個人身分,可能會導致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失去平衡、失去肌肉控制能力、膚色變蒼白並失去光彩、掉髮 (略其他10種副作用)。
一旦發現自己只是舞台上的虛構角色,可能會導致被遺棄感、厭世、偏執、憤怒、敵意、怨恨、無望感、沮喪、自殺念頭、病態憂鬱,以及讓人窒息般地覺察到生命的無意義。
是不是有夠可怕。
🌿🌿🌿🌿
重讀《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上次閱讀可能約莫十年了。印象中之前那次讀似懂非懂,覺得裡面的知識量很大。
這次重讀已認得裡面提到的聖哲,也翻譯了作者很愛引用的印度經典《博伽梵歌》。
內容確實如書名所言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批評了一輪各種宗教哲學與修行法門,但他也沒辦法說到底是怎樣😆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但我想他其實想講的就一句話:「不要相信別人說的,請你自己踏出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