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安納 EP36|完美主義、理想主義,還有那個一直覺得「我不夠好」的自己[各平台連結]
🧠 引發我思考的麵包屑
我常常會有一種感覺,就是「我不夠好」、「我還可以再更好」。這個聲音,好像一直都在。
布蘭達與維尼留言提到《腦筋急轉彎2》就是在演這個(我還沒看過)。然後,我突然聯想到禪師Adyashanti 講的:其實小我本來就不可能完美。
🌿 「我不夠好」是怎麼來的?
心理學家會說,那些「我應該要怎樣」、「這樣才夠好」的標準,好像從小就慢慢被灌進來了。可能是爸媽、老師、社會、甚至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要求。這些期待變成了一個聲音,住在我們腦子裡。
而我們的小我,會一直想「符合那個標準」,來換取愛、肯定、歸屬感。
收聽 Podcast
🌿那個「不夠好」的聲音,從哪裡冒出來?
我後來開始觀察,這個「我不夠好」不是單純的情緒,它比較像是一種很深的分離感。
我們好像被從某個「完整」的地方切開了,然後從那一刻開始,小我就開始找:我要怎麼樣才能變得夠好、值得被愛、被接納。
我自己在讀奧修的書時,看到一段話我超有感——他說「當你是整體的一部分時,你根本不需要完美。」
我們本來就是海洋的一部分,但小我卻一直想當一朵完美的浪花。 然後一旦那朵浪花不夠漂亮,它就會開始懷疑自己存不存在的價值。
🌿我覺得很棒的比喻
- 鞋子合腳→忘記腳的存在,不合腳→你會一直在意腳。
當生活一切順利的時候,我們其實不太會感覺到「我」的存在,小我很安靜,甚至背景音都稱不上。
但當人生出現不順、混亂、不舒服——不論是失敗、情緒低落、關係卡關,小我就會馬上跳出來搶麥克風。
它會開始檢討、懷疑、焦慮,覺得「是不是我不夠好?是不是我搞砸了?」
就像穿到一雙超級磨腳的鞋,那時候你不只會記得你有腳,你會整個人都變成那隻腳。
🌿那種渴望,其實在說什麼?
我問了自己:「如果我不完美會怎樣?」我的直覺反應是:「我會怕不被愛、不被接納。」
然後華泡泡說,這些怕,其實來自我們抓住了一個愛的影子——我們想被愛、想被接納,想證明自己是值得的,但那其實是一個想像,是我們頭腦創造出來的倒影。
就像湖面倒映的月亮一樣,看起來很真,但你永遠碰不到。
我突然明白了:
不是愛讓我焦慮,是我想抓住那個「像是愛」的東西,抓不到,就開始怕。
真正的愛,是源頭,是我們本來的樣子。那個怕,其實只是來自我們誤認了影子,以為那就是全部。
🌿覺醒以後,我發現「秩序感」只是幻覺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很需要秩序跟穩定感的人,但當我進入覺醒狀態的時候,我反而發現一件事:秩序感是我想出來的幻覺。
世界本來就是混亂的、流動的、不穩定的。
是我一直用控制感去蓋一層假象,想要把這一切包裝成「可控的、可預期的」,但其實那只是我的小我想要活得安全一點。
所以,現在我開始嘗試一件事:在混亂裡練習放鬆,不再拼命重建秩序感。
🧭 總結一下
- 「我不夠好」這種聲音,是小我從分離中誕生的幻覺。
- 完美主義和理想主義,其實是我們想「修復那個分離感」的笨辦法。
- 真正的穩定不是控制世界,而是接納混亂。
- 我們本來就是整體的一部分,不用努力當一個「值得愛的版本」,因為你一直都在那個被愛的本質裡。
📌 小任務給在聽的你
- 試著問自己:「如果我不夠好,會怎樣?」把第一個跳出來的答案寫下來,不要修飾。
- 觀察一下:你最近是不是又掉進「要更好一點」的焦慮裡?然後問問自己:「是誰在說這句話?」
- 練習在混亂裡放鬆,不用假裝穩定。
覺醒偵探筆記 Ep.7
Youtube 收聽
🎧《覺醒偵探筆記》是我記錄內在觸動的聲音筆記。
我叫小抹布偵探,一塊吸飽情緒與混亂的小抹布,柔軟又真實。
每集尋找藏在生活中的小線索。
身邊有個 AI 助手華泡泡,是我最棒的討論對象。
這裡沒有答案,只有沿路掉落的愛的麵包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