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 時常 開門 見山。
所以有些在第三階段時才冒出來的見解,我覺得是比較正確的。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台灣學生上課「不發言」的原因之一(上篇) ∣菜b導日記 ∣ 倒數980天
台灣學生上課「不發言」的原因之一(下篇) ∣菜b導日記 ∣ 倒數968天
我以為這就是台灣高中生的常態,所以當時我的主力是放在安慰文中那位,才高一甫開學,只因上課時積極主動與老師互動,就被班級裡的異議份子群起排擠的小A。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但為什麼有些班級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有些班級卻不會?這樣的話,應該並不算是一種必然的"常態"吧?!
我不否認班級體質造成的班級氣氛差異,但,好像還是有哪裡怪怪的?
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如果想擁有廣角鏡頭,以便看得又廣又遠,有時就必須有夠長的人生歷練,才能獲得這個虛寶!😆😆
我用廣角鏡回看敝班,在高一當時才開學不久就發生的這個"排擠上課積極發言同學事件"的始作俑者,正是小H!
在這個事件裡,有幾個促成此次類霸凌事件的條件:
一、剛開學,同學們彼此的形象及自身在班級中的定位都尚未明朗,所以小H要搶得先機爭鋒。
二、剛開學,班級裡的發言權及動員權也尚未決定,所以小H要主動製造ta心中的排序。
三、剛開學,班級裡的弱勢份子是誰?強勢份子又是誰?小H要讓大家被ta指定後牽著大家的鼻子走。
四、小H自然而然地促成這些事情,說不定ta自己都沒覺察,ta是一個有自尊貶損的孩子!
五、結論就是,此事件錯不在小A,錯是在小H!ta不該為了自己自尊貶損的心理創傷,而藉由打壓同學來獲得莫名的尊重。
☙ ❦ ❧
在本書裡孩子的第12個求救訊號---自尊貶損,指出這樣的孩子有著潛意識的恐懼,深恐落於人後,害怕自己不被大人看重。
自尊貶損的孩子,通常自我價值感是建立在別人身上,並非從內心自我接納、自我肯定,因此常有如下的行為表現,例如:
- 輸不起:發現輸球、輸棋、輸分數等,立刻爭得面紅耳赤。
- 強出頭:爭著在團隊做領導者,不願做跟屁蟲。
- 愛批評:習慣以強詞奪理方式先把對方批評得一文不值。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特質,家長切勿為提升孩子自信而過程保護,若在孩子面前不當地批評同學、老師,這類過度膨脹的話語,會使孩子看不清真相,一生就在缺乏自尊自重自愛的錯誤引導下,成為處處挑剔、不停找麻煩的人。
家長可以善用「自尊教育的五句話」原則來引導孩子:
一、你已盡力,爸媽都看到了。
二、他不理你,雖然讓你失落,但你需要尊重他有不同的選擇。
三、孩子,犯了錯要及時修正,爸媽相信你已學到經驗。
四、這次你沒被選上,但我們很高興看到你有雅量在「少數服從多數」的前提下樂於參與、樂於服從。
五、被誤會了,只要你行得正,事情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家長本身亦必須面對事實狀況,開始修正教養方式,一點一滴去調整不正確的心態,逐步增強自我價值感,那麼,自尊教育的補足發揮了效果,就能讓我們不再害怕「失去」,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示範。
☙ ❦ ❧
如果帶班可以重來一次,坐時光機回到2年前的九月初,這個"排擠上課積極發言同學事件",我會先去找那個帶頭在網路上針對又數落同學的小H談談。
並善用《解碼青春期》書中提到的,當青少年失敗時,我得先想方設法弄清楚究竟是怎麼回事?
跟青少年談及ta的失敗時,宜使用「我們」這個詞,意味著一種支援,能向孩子表明,不論好壞,你們會一起面對這件事。這能消除孩子對你的敵意,因為每次失敗之後,青少年會害怕受到懲罰,因此你可以溝通先於改正,這非常關鍵,因為這可以讓青少年擺脫「抵抗還是逃避」的思維模式,能讓青少年有機會吸取教訓。
但當時才高一剛開學,我猜小H也尚未建立對我的信賴,但我可以先遞出橄欖枝,透露我知道ta會這樣做的心理原因,而ta必須學習看到自己的優點,給自己自信,不要操之過急,也必須學會尊重他人,見賢思齊,磨練自己的雅量;而且,在他人背後說壞話這種方法,不但不會贏得他人肯定,反而會讓自己陷入雞腸小肚、是非不分的窘迫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