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亂忙碌時代,獻給徬徨父母的教養方針!
吳娟瑜。華文精典出版。2025/02。

我看的這本的封面
推薦給
❦ 需要與幼兒、兒童、青少年相處的所有大人
❦ 教育部,薦請全台每位老師都要配發一本!
❦ 內政部,懇請每組登記結婚的家庭都要免費致贈一本!家裡還有未成年孩子的家庭也要補送一本!
孩子的有些“脾性”,可能不是ta的天生性格,而是ta的心理求救訊號。
那天早上,我在星X克讀書,同空間不遠處傳來一個小女孩的淒歷哭聲,小女孩哇哇地哭著,也不知道她為何哭泣?但她的母親在教誨她的時候,就幫全場所有人解釋了這一切,「不可以在不同張椅子上坐來坐去,這樣會干擾到別人,妳再哭我們就回家,因為妳這樣會吵到別人。」
好巧不巧,我當時就在讀這本書,吳娟瑜老師在書中揭露了幼兒、兒童及青少年的不同求救訊號,第一則,就是「嚇哭」。
吳娟瑜老師在每個求救訊號裡,都會先用一則簡短的小故事或對話開啟,然後才說明孩子會有這樣"求救訊號"的內在原因,而且不單是吳老師自己的經驗談,書中還有許多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佐證引用,最後吳老師會再跟大人分享面對這樣訊號的具體解法,全書非常生動流暢好讀,沒有大道理,只有許多令人恍然大悟的小道理!
例如在「嚇哭」這則求救訊號裡,吳娟瑜老師如是說明:
孩子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不停地對爸媽說:「不要」、「不對」、「不是」。又,面對爸媽擺出的臭臉,被嚇哭了。
媽媽苦惱地來詢時,我告訴她:「恭喜妳教出一個『有』自我意識的孩子,他並不是自我意識『強』地得理不饒人,他值得妳的支持!」
華人社會一般對「自我意識」偏向負面觀感,總覺得一個有自我意識的孩子意見太多了,是不聽話的;在家庭,有自我意識的夫/妻是我行我素,缺乏溝通。在企業體,有自我意識的員工往往不服從公司體制。但其實,「自我意識」這四個字不需要附上情緒標籤,這是一個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一個人從自我意識出發,才能走向自我成長,並且邁向自我接納,讓人生整合圓滿。
幼兒每天追索著爸爸媽媽的眼神、表情、語詞、語氣等,試著理解自己是否得到安全無虞的愛,同時透過這些情緒訊息慢慢形成自我意識,來認識自己、建立自信心。
在公共場合的哭聲噪音,受影響的不只是當事人而已,難怪女孩媽媽也同感焦慮,在旁人眼光及孩子哭聲的壓力之下,女孩媽媽只好匆匆將孩子帶離現場,犧牲了自己及孩子的早餐時光……
但是,
如果大人能解讀其實孩子大叫、大哭,是他們發出的求救訊號---「我想嘗試不同座位的新鮮感,但媽媽不讓我嘗試,所以我很挫折。」「我覺得我坐在那個座位比較舒服,但媽媽卻不准我坐。」「媽媽不理解我,我很委曲。」「媽媽大聲罵我,我很難過。」的話,這樣會不會讓大人也能冷靜下來呢?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和美國史坦福大學引用魁北克兒童醫院從二○○○年開始監測二歲至九歲幼童的數據,記錄家庭教養方式和焦慮程度,並進行腦部掃描評估,結果顯示爸媽嚴厲教養的小孩,他們的大腦「前額葉皮層」「和「杏仁核」比較小,這兩個區塊主要調節人類的情緒,卻因為被責罵、被否定、被毆打而得不到正常的發育,還會影響到長大成人後的情緒狀態,孩子在青春期出現憂鬱症、躁鬱症的比例也會比較高。
可是孩子的哭鬧聲令人受不了,有什麼好方法可以立刻讓他們止哭呢?
幼兒吵鬧時大人可練習做好「情緒切割」的演練,這其中有四個步驟:
❶ 第一步驟
拍拍身旁的位子,先用動作手勢請孩子靠到大人身邊坐下,接著拿起童書或玩具,吸引孩子注意力。
❷ 第二步驟
這個過程中,大人避免說「不要吵」、「不要鬧」,這種否定字眼容易勾起情緒攻擊,如果孩子再度挑起吵鬧,大人最好鎮定、專注地,用言語吸引孩子聚焦在童書或玩具上。
❸ 第三步驟
接著可以進行說故事或玩具活動,注意,不要選擇競爭型,而是要合作型的活動,讓孩子經歷互相幫助的親密過程,也讓他們學習建立親子之間的信任感。
❹ 第四步驟
前面步驟完成後,大人引導孩子進行「情緒老實說」,孩子可以重新敘述剛才為了什麼事吵鬧,這時大人可以投以關愛的眼神,讓孩子了解,他不需要大吵大鬧,大人也願聽他說,也樂意幫助他。
沒錯,大人多練習「情緒切割」四步驟,當孩子出現「小吵小鬧」現象時就能好好引導,免得「大吵大鬧」時引發的打罵或責罰,傷了腦部發育,也傷了親子關係。
時代進步,腦科學更臻成熟,沒有人是先學會當父母才成為父母,所以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如果能抱持成長型思維,廣納成長資訊,親子共同成長,才能讓孩子的求救訊號及時被關注,也才能最快時間內找到拯救方案。
現代的親子關係,不再是站在前頭拉扯,也不是站在後端不斷推進,而是站在左右邊,自然地在互動中看出孩子有求救訊號的蛛絲馬跡!
才能及時的 接 住 孩 子
。
從幼兒、兒童到青少年,孩子有36個求救訊號,親愛的大人,您曾發現幾個?

小昕摘錄本書36個求救訊號重製成圖卡
我曾在某格友家看到的一個說法,『生氣是第二情緒
』,我很喜歡這句話。
我也曾將這句話,送給班上某生的媽媽,在她跟我說,某生很容易暴怒、難以溝通的時候……
如果生氣這第二情緒,是孩子的求救訊號,那麼,孩子心裡真正隱藏的"第一情緒"是什麼呢?那才是更重要的。
親愛的大人如果可以參透,或許,親子或師生間,就能有更多平和及溫暖的回憶吧~
##
【🔮小昕藏書】 【🤐腦神經心理學】 【👨👨👧👧親子教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