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代教育、共學共好所聚集的居住社群,希望能夠透過這個分享提供大家共居社群的聚集想像。
共築幸福家園/宜蘭華德福(人智學)實驗社區是由謝佳真、陳尚峰夫婦聚集15戶教育理念相近的家庭共組的合作社區。該社區以走路五分鐘到華德福學校、緊鄰農地且僅使用建地、友善土地的規模進行規劃和社群籌組。
外觀、配色、社區景觀、社區公共綠地等透過,宛如該社區自己的細部計畫給予的基本的設計規範。雖然仍舊是以獨棟獨戶的型態進行財產分配,但可預期的,社區內車道將成為令人安心廣場供孩子玩耍,各家戶也將以自己的能力進行一樓私領域的開放。社區實際上在容積建蔽率上彰顯了眾人對房地財產空間上的合作/公共/禮讓的共好樣貌,每個家庭雖各自持有自家土地與建物,卻也在共好精神上做出了讓步。
這些溝通協調與設計規劃,在空間和生活思考上秉持著他們對於孩子華德福教育的堅持及自身對於合作社區的想像,因此空間使用和土地資產分配上有其獨特的規劃和安排。在落成後是否在家戶間有密切的互動目前沒有特別著墨,也並不會有「回饋活動」進行強制性的互動合作,但在共同出資購地營造及規劃設計家園則有著非常不同的考驗。合作樣貌目前顯現在前期土地籌備、公共空間安排、外觀及使用規劃的協調當中,生活裡的柴米油鹽則相對獨立,既可合作也可獨立。
其主要面對的居住空間面向與員和社會合作共居有著建築時序、空間性質、生命階段的根本差異,對於住宅所有權的觀點也有相當的落差。但在合作精神的彰顯、呼朋引伴的模式、社群類型的多元,卻能提供合作方法及居住未來性思考上的啟發。
引用文獻
一起宅宅、曾群芳、江孟謙(2022)《島民居住可愛計畫》EP.4 開啟對合作住宅的想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desfhOeGI
小倩論文
林倩如(2022)〈合作住宅在台灣,道阻且長—以合作住宅推動聯盟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尚鋒(2023)〈共築幸福家園/宜蘭華德福(人智學)實驗社區〉,《ta台灣建築雜誌Vol.336》。https://www.ta-mag.net/ta/News.php?id=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