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坎城影展主競賽
2024年,中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婁燁、王小帥、管虎不約而同交出新作,其中以賈樟柯的《風流一代》最受西方影壇禮遇,不僅入選坎城影展主競賽,更在場刊獲得高分 [1]。《風》是一部由數位攝影機錄像(DV)、舊作(《任逍遙》、《三峽好人》、《江湖兒女》)、未使用素材、新冠疫情期間新拍攝素材剪輯而成,長達111分鐘,混合著紀錄片風格的劇情片。《衛報》資深影評人Peter Bradshaw在滿分五顆星中給出四顆星,認為《風》是賈樟柯對新世紀中國史的探索,巧巧(趙濤飾)與斌斌(李竺斌飾)最後的重逢有「大衛.連恩(David Lean)一般的史詩力量」,「她想直面過去,想把她遭受的傷害一筆勾銷,而她或許已覺知,那些傷害是更大規模的歷史傷害的一部分」[2]。《綜藝》影評人Jessica Kiang斷言《風》是賈樟柯國民/國族肖像的代表作(the most definitive national portrait),導演招牌、出奇不意的聲音剪輯臻於巔峰,而他前此廣受好評的電影似乎只不過是為《風》蒐集素材而已;《風》不只是賈樟柯生涯半路的裝飾音,更是超越時刻的解放,深刻的回顧之後,賈得以自由地轉向未來,風歇潮落,在他面前是未受沾染的沙灘一般的無窮可能 [3]。《紐約客》影評人、普立茲獎得主Justin Chang也肯定電影本身體現了現代中國的劇變、複雜的形式與悲愴的沉靜,第三段的重逢是「賈樟柯生涯最動人的段落」,趙濤和賈樟柯在坎城影展一獎未獲,「教人沮喪、吃驚」,更將之與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的《年少時代》(Boyhood, 2014)相比,盛讚《風》「展現了更自然流露、更開闊的大師技藝」[4]。《視與聽》年度最佳電影五十部票選,《風》高踞第六名。
然而,相較於婁燁《一部未完成的電影》禁錮時代的慘澹狂歡、王小帥《沃土》向下一代傳遞文革記憶的歷史感,溫良恭儉讓的《風流一代》似乎最教華語觀眾失望 [5]。橫亙在西方與華語觀眾之間的是各說各話,沒有交集的鴻溝。老實說,拜讀完前述幾位英美重量級影評人的大作,我仍然無法想像,像《風流一代》這樣的作品竟能激起他們大送花籃的熱情。對像我這樣的觀眾而言,《風》仍是新舊素材回收再利用的靜態拼盤,在個人感喟與國家意識形態之間小心翼翼,誰也不得罪。望著核酸檢測站溫馨和平的燈光,我感受不到Peter Bradshaw所謂「新冠疫情封控的悲哀」;他認為巧巧在重慶奉節的巷弄之間被混混圍堵,「象徵中國掠奪式的新市場力量及惡意」,我也認為太過牽強。我們麻木地看巧巧打蒼蠅(這個選自《江湖兒女》的鏡頭很假,畫面上顯然沒有蒼蠅)、巧巧跳舞、巧巧在路邊走秀,看巧巧與斌斌各自大江南北,從家鄉山西大同到三峽到珠海再回大同,電影不忘餵食觀眾北京申奧成功的榮耀時刻、「美國防疫錯估情勢,導致疫情擴大」的廣播新聞(這段旁白最噁心的是,嘲諷其他國家的正是病毒起源國),再置入中國機器人有多先進伶俐,終於縱身投入發光夜跑的集體性之中,結束這看似「見證時代」,實則到此一遊、打卡式的影像流水帳。
推薦指數:★★(2/5)
[1] 在Screen International的場刊獲得2.6分(滿分4分),於二十二部主競賽電影中,排名第六;在IONCINEMA獲得3.0分(滿分5分),排名第五。
[2] Peter Bradshaw, Caught by the Tides review – two-decade relationship tells story of China's epic transformation, The Guardian, 18 May 2024.
[3] Jessica Kiang, 'Caught by the Tides' Review: Jia Zhangke Weaves a Shimmering New Tapestry from Threads of His Previous Films, Variety, 18 May 2024.
[4] Justin Chang, "Caught by the Tides" Is a Gorgeous Vision of Loss and Renewal, The New Yorker, 2 May 2025.
[5] 華語影評如廖偉棠〈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賈樟柯的《風流一代》〉,或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刊載安娜、賴勇衡、張偉雄、何阿嵐等人的短評,均相當犀利,值得一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