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昨天、今天與明天)38分鐘與774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戰爭在你願意時開始,卻並不在你樂意時結束。」,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

 

一場目前被正式收錄於可考證文明歷史中「持續時間最短」的戰爭,於西元1896年的8月27日,也就是希臘雅典所承辦之現代第一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甫落幕不久,在蔚藍星球的某個角落上匆匆燃起烽火,又匆匆歸於平靜……


首先,我們先憑直覺來回答,各位讀者們,您知道「持續時間最短」的戰爭,到底這時間是多「短」呢?

 

一個星期?

 

答錯了!太久了!「第三次以阿戰爭」(或稱六月戰爭)也方進行六日就鳴金收兵。

 

三天三夜?


答錯了!太久了!而且《三天三夜》可是阿妹的招牌金曲呢!

 

咦?難道是24小時


非也!還是太久了……《24》乃是美國反恐諜戰影集的經典之作。

 

呃……那到底是多久呢?

 

公佈答案,差不多就是一場正規足球賽……嘿嘿,還不到半場時間,大概僅僅耗時38分鐘(或45分鐘)而已!


大陸旁戰略小島

沒有錯,諸君您別見外,這場「不持久」的戰爭,正是發生於西元1896年8月27日的「英國-桑吉巴爾(蘇丹國)」之戰(英桑戰爭、Anglo-Zanzibar War)。

 

英國,「日不落」霸權,大家都知道;可是「桑吉巴爾」(或譯:尚吉巴、Zanzibar)?雖然聽過摔角手桑吉爾夫(Zangief),但「桑吉巴爾」是在哪裡啊?

 

好的,我們正式進入主題,

 

桑吉巴爾蘇丹國(Sultanate of Zanzibar),是一個今日已不復存續的國家或歷史名詞。地理位置約莫是南緯6度,東經39.2度左右,也就是位於東非外海,而且是距離非洲大陸最短僅有不到40公里的群島。其中最大島「溫古賈島」(Unguja,俗稱桑吉巴爾島)的土地面積僅為1,666平方公里左右,大小略遜於苗栗縣(1,820平方公里)。早年此地由於地理位置特殊,乃作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於泛印度洋貿易圈裡的物資中繼站和重要防禦據點,更是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對口橋梁。


據傳早在中國南宋時代,華夏商旅們就千里迢迢乘船前往島上與居民或其他異邦商人進行物品買賣。昔日桑島的名稱被記載為「崑崙層期國」(見《嶺外代答》),至今仍可在當地挖掘出部分深埋地下的宋代瓷器跟銅錢呢。

 

西元十六世紀,「大航海時期」的領頭羊葡萄牙率先將桑吉巴爾列入帝國間接管轄的海外領土之一,同時保持寬鬆的治理態度,只將桑島視為是一個自治的海上倉儲與物流中樞。同一時間,葡國水手也在遠東的海上高呼著「Ilha formosa!」……美麗之島的名字。


一個世紀後,葡國有鑒於跟東非在地的穆斯林菁英衝突持續上升,不少屠殺葡國海外住民的慘案時有所聞,便開始在各區派任總督、軍隊跟修建堡壘要塞,更改變懷柔統治手段,加速確立征服者與被殖民者的上下關係。因此桑島求助於同為穆斯林的伊斯蘭阿曼蘇丹國,透過戰事,在蒙巴薩(肯亞)成功驅除了葡萄牙,恢復了桑島的自主權,也納入阿曼體系。

 

然而,隨著不少天然貴金屬、香料(尤以丁香為重)等珍稀資源陸續在東非的大量發現與深度探勘,加上桑島足以扮演跨洲際、跨種族的戰略要角,故引起了西元十九世紀中葉以降,英國與德國兩大歐州列強在擴張殖民版圖時的強烈關注。兩國政府也透過檯面上的公開協商(如柏林會議)跟機密搓合,分別以特許殖民組織(不列顛東非公司以及德國東非公司)直接治理與管轄桑吉巴爾與其鄰近的東非大湖(裂谷)區,設立關鍵的貿易前哨站。

 

諸多桑島穆斯林菁英眼下自是無法接受此「黑箱」安排,故發起了本土革命運動,但英德海軍的強強聯手,不只鎮壓起義事件,更讓殖民東非的手段更加有恃無恐。

 

西元1890年,在大英帝國的主導下,桑吉巴爾蘇丹國從原先的伊斯蘭阿曼蘇丹國成員轉為隸屬維多莉亞女王(Queen Victoria)轄下的不列顛保護國。退役的皇家海軍上尉馬修斯(Lloyd Mathews)被派任為首席部長,除得以領銜內閣,協同治理國政之外,英國亦取得了對日後桑島蘇丹(國家領導人)即位的否決權,儼然就是不列顛疆域的徹底延伸。

 

同年7月,英、德兩國簽署了《1890英德協定》(原文為:Heligoland–Zanzibar Treaty),德國獲得原本由英國控制,面積不大但有戰略意義的北海黑爾戈蘭島(Heligoland,距德國海岸線僅70公里之遙),可順勢監管基爾運河和通往德國北海港口的航線;而作為領土交換條件,德國則是全面放棄在桑吉巴爾島的所有權利,也重新劃定了兩國在東非一帶的勢力範圍跟責任歸屬。


但,

一個國家,兩個元首

萬萬沒想到,就在西元1896年的8月25日,當舊一任的蘇丹(國家領導人)蘇韋尼(Hamad bin Thuwaini)意外逝世之際,在早先的殖民角力賽裡看似落居下風的德國,此刻卻意外地「搶先」擁護新的接班人,也就是蘇氏的表弟巴喀什(Khalid bin Barghash Al-Busaid,1874-1927,傳言就是他毒殺了蘇韋尼)登基,此等變局,與按計畫要扶植哈茂德(Hamoud bin Mohammed Al-Said,1853-1902)即位新蘇丹的英國政府,頓時產生了「一個國家、各自表述」的齟齬場面……

德意志表態與干預接班的攪亂春水,宛如肥皂劇般的國事驟變,著實讓取得桑島保護權,擁有合法管轄地位的英國政府大感不滿,總領事亦提出來自白金漢宮的嚴正警告,以昔日對桑島君主最高任命權的一張白紙黑字,要求巴喀什應自行退位,德國也不應該任意違約,涉入英國殖民事務。

 

但仗勢己身背後有德國撐腰,眼前更有堂堂王位可坐的巴喀什,毫無疑問,不可能平白妥協或放棄,即使充其量只是小島國可能一分為二之後的元首,卻依舊是人上之人的一國之主!


......

......

「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太衝動了!」,別忘了,巴喀什當年才22歲。

 

巴喀什無視英國所提出的正式退位要求,而是整編了一支多達兩千八百餘人(含七百位來自非洲大陸馳援的民兵)的國家級武裝部隊!也順勢從蘇韋尼方面接收了一艘被歸類在舊世代,但仍可實際參與海上作戰的傳統木製英國單桅縱帆船,以及部分從西元十七世紀末所流傳下來的銅製加農炮等軍事裝備,換言之,他決心應戰,不怕任何外來勢力,意圖捍衛自己的王座!

 

眼看二十四個小時的最後通牒快過去了,英方的呼籲卻依舊像青煙一縷……

 

「如果所有和平解決方案的嘗試都無效後,我們是否有權派出軍艦向桑吉巴爾的王宮開火?」,英國領事向外交部請求授權攻擊的電文。

 

伴隨禮炮鳴響後的(巴喀什)登基大典,以及英國各駐地官員臉上逐漸鐵青的猙獰,英國皇家海軍稍後也以巴氏謀反,損害英國殖民地利益之理由,奉命出動新式防護巡洋艦菲洛梅拉(HMS Philomel)跟巡邏艦等,一步步封鎖整個桑吉巴爾島,甚至還動員海軍陸戰隊進行預備登島的前置作業!英國人同樣決心應戰,不惜一切代價,失志將巴喀什拉下王座!


眼看山雨欲來,兩方終需一戰的情況顯得越發不妙。起初憑藉著德國在背後支持,意氣風發的巴喀什,也選在第一時間放下身段出面喊話,希望德國方面能給予實質且有力的軍事協助,也衷心期盼在島上同樣設有駐點的美國領事能擔任三邊斡旋調停的中間人角色。巴喀什希望自己能成為「等邊三角形」中不可或缺的要角,不願放棄擔任桑島的領導人,但也不願意看見戰爭爆發。


「桑吉巴爾(島)寂靜地令人畏懼,平日理當聞聲鼓鳴或孩童哭啼的地方,此夜竟全然無聲無息……」

 ,美利堅合眾國派駐當地的領事官墨恩(Richard Mohun)留下了暴風雨前的第一手記述。

 

美國政府的婉拒十分果決,以巴氏登基程序自始未獲英國女王之認可,故不願承認其政權的合法性,也保持中立,對調停他國內政事務不予置評;無獨有偶的是,德國方面似乎也變得「識相」起來,表態不想為此芝麻綠豆之事(巴喀什自行登基)激怒在歐洲的親密盟友,進而影響英德邦誼,故在美、德兩國都拒絕提供協助的情況下,巴喀什於是派遣使節,捎來一次誠心對話:

 

吾(桑吉巴爾)不撤旗(蘇丹國國旗),亦不懼爾等(英國)開火。

吾(英國)不欲戰,然爾(桑吉巴爾)若拒從,吾必別無他法。

 

這絕非佛印禪師跟東坡居士的佛理交鋒,單純就是你來我往的討價還價而已。

 

可明白巴喀什始終沒有軟化或退讓的跡象後,英國政府決定在西元1896年8月27日的上午9點整,準時下達全員攻擊的指令!


「戰爭在你願意時開始,卻並不在你樂意時結束。」

 

兩分鐘過後,英軍船艦同時對著桑吉巴爾的王宮開砲!


兩軍實力懸殊毋需贅字多言,但戰爭過程卻讓後人見識到何謂巴喀什自信滿點的「匪夷所思」:參戰人數不及對方一半的英軍,光仰賴新式武器的加持,第一砲!轟隆一響,就把島上的木構宮殿輕易炸開一個大洞!骨董級加農炮瞬間化為廢鐵鏽材,用木箱、棄柴作為屏障的桑國防線亦宛如紙糊一樣潰散,效忠巴喀什的守軍更可說是傷亡慘重,哀嚎遍野;

又經過三分鐘不到的時間,桑國唯一可以說嘴的海上戰艦承受了英軍無情的先進火炮攻擊,在數發砲彈的連番猛攻之下,摧枯拉朽地破壞了木製帆船的裡裡外外,船隻隨之下沉。棄船而逃的倖存水手們只得在救生艇上高舉英國國旗以示投降。


上午9點40分,距離英桑兩國對峙大約才經過38分鐘左右的時間,英國見情勢已受控制,司令官宣布停火,回報炮擊行動圓滿落幕。

 

桑島上的王宮與附屬建築物當時已全數陷入一片火海,巴喀什身邊可用的火炮、彈藥,就連蘇丹國旗幟也都化為灰燼……英國用近500發炮彈、4,100發機槍彈藥和1,000發來福槍彈藥,著實完勝了桑吉巴爾軍;

 

38分鐘內,桑吉巴爾守軍一共有超過500名士兵遭受不同程度的傷亡;反觀英軍不只沒有半個人「為國捐軀」,據稱也只有一名軍人意外受到流彈波及,一點皮肉輕傷罷了。


史上最短的一役,就這樣,極其狼狽又不可思議地結束了。


哈茂德在英國女王的授命下,於同一天稍晚順利登基為新任蘇丹。他對英國的力挺自是萬分感激,但實際上哈氏卻早已淪為「名義上」的元首,因為早先38分鐘的「不講武德」,英國政府與總領事凱夫(Sir Basil Shillito Cave)已充分向桑島上下證明「誰」才是真正有話語權的領導人!故自戰爭落幕後,直到西元1963年12月英國結束對桑國的保護國狀態為止,桑吉巴爾島上不再發生任何反英國或尋求獨立的示威抗爭事件。想想,這威嚇效果足足延續並影響了兩個世代的桑島人民。

 

另一個歷史場景,就在守軍們高舉白旗,無條件向英國政府投降的同一時間,懼怕遭到英方清算的巴喀什,業已攜帶隨從近四十餘人,悄悄從後門逃出王宮,前往德國領事館以尋求政治庇護。

 

五天之後,德國以英德兩方無簽署任何政治犯引渡條約為由,反對英方要求德國交出巴氏受審的提議,亦用海路方式將巴喀什送往德屬東非(Deutsch-Ostafrika,包括今盧安達、坦尚尼亞,肯亞、莫三比克其中的一部分)就近看管,並限制其終生不得再返回桑吉巴爾島。

 

但就在二十年後,西元1916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德國逐步失去對非洲大陸的控制權,巴喀什終於在三蘭港(Dar es Salaam,今坦尚尼亞)一帶遭到英軍逮捕,後來被下令流放至印度洋以及大西洋上的孤島監禁,甚至一度成為拿破崙的「學弟」……被囚禁在聖赫勒拿島(Saint Helena)。

 

最後,巴喀什於西元1925年獲釋,得以平安重返非洲。兩年之後,巴喀什死在當時的英屬東非蒙巴薩(Mombasa)。


西元1963年12月,在新興民族國家紛紛尋求獨立建國的浪潮中,英國政府順其民意,宣布結束對桑吉巴爾的保護國狀態,允諾桑島成為一個自立自主的君主立憲制國家。

 

但就在隔年1月,一場由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韓與東德等社會主義國家所力挺的共產勢力起義(桑吉巴爾革命)中,桑島黑人組織「設拉子黨」(Afro-Shirazi Party)以武力推翻了以阿拉伯人、印度人為構成主幹,並持續與伊斯蘭世界(埃及)交好的君主國政府,後續更展開了無情的大清洗與屠殺(死亡近兩萬人住民),並創建親鐵幕陣營的桑吉巴爾人民共和國。此舉引起國際間的軒然大波,更逼迫英國政府重新重視與介入桑島事務……



三個月後,為避免國內少數極左派武勇人士治理行為越發偏鋒,奉行溫和社會主義管理模式的桑島執政團隊在西方國家的巧妙運作與牽線下,決定與一海之隔的「坦加尼喀」(Tanganyika)合併,稱為「坦加尼喀和桑吉巴爾聯合共和國」;

 

同年10月29日,新國家再次改名為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一國兩制示範區

但由於坦加尼喀位處非洲大陸,桑吉巴爾則是在外海,兩者在日常文化與宗教信仰上長年有所差異,尤其桑島將近百分之九十八的居民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生活型態更接近純阿拉伯化或穆斯林世界,與多數敬拜耶和華上帝,超過六成之多的坦尚尼亞本土基督教住民有顯著落差,所以當地從籌組聯合共和國之後就一直實施所謂的「一國兩制」……半自治管理方式。



被政治觀察家視為「非洲香港」的桑吉巴爾島,今日依聯合共和國憲法規定,擁有自己的自治政府「桑吉巴爾革命政府」(Revolutionary Government of Zanzibar)、自治議會(眾議會),跟桑島本身選出的總統(Hussein Ali Mwinyi先生,他的父親擔任過坦尚尼亞前總統與桑吉巴爾前總統),專責管理桑吉巴爾島與鄰近的奔巴島(Pemba Island)。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國兩制」的範疇之下,桑島本身的足球「國家」代表隊雖然是非洲足協成員,但是因其非主權國家身分而不被允許加入國際足協(FIFA),因此無緣角逐世足賽。這點與已經成為國際足協成員之一的中國香港足球總會或澳門足球總會有所不同。

 

對了,由於桑島自治區的法定身分相對特殊,故坦尚尼亞本土的民眾若要前往桑吉巴爾的話,注意!要辦理入出境手續才能順利通關。


尾聲:

 

最後,同樣請各位讀者們憑直覺來回答,您知道「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到底這時間是多「長」呢?

 

五十年?

 

答錯了!尼德蘭人(七省)爭取獨立,從西元十六世紀奮戰到西元十七世紀的「八十年戰爭」(荷蘭起義、Tachtigjarige Oorlog)就已經超過五十年。

 

一百年?

 

答錯了!雖然英法「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的恩恩怨怨持續了將近116年,也留下如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其子「黑太子」愛德華(Edward the Black Prince)、聖女貞德(Jeanne d'Arc)與維尼奧勒(Étienne de Vignolles,撲克牌上的「紅心J」)等史詩級人物,但還不是正解。

 

咦……那到底是多久呢?

774年的聖戰

扣除宣戰意義大於實質交鋒,雙方不見血,純粹只是和平條約當時尚未簽署的「三百三十五年戰爭」(Three Hundred and Thirty Five Years' War)之外,泛基督教國家在歐洲伊比利半島南方齊心所發起的征討穆斯林「復國運動」(再征服運動、Reconquista),已被堂堂列名為「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

從西元718年,阿斯圖里亞斯王國(Regnum Asturorum)作為伊比利半島上第一個泛基督教政治實體作為戰爭開端,直至西元1492年西班牙攻破格拉納達(Granada)以為終結,總共費時774年之久!換句話說,就是從唐玄宗李隆基一路打到明孝宗朱祐樘的概念。

 

簡述戰爭經緯:乃阿拉伯穆斯林於西元八世紀初期自北非成功跨越直布羅陀海峽後,即迅速直搗伊比利半島上的西哥德王國,更連戰連勝,取得了在西南歐的宗教與軍事灘頭堡。但不甘示弱的上帝之子們也決志收復失土,尊主為大,因此陸續建立了泛基督教政治實體,透過聯姻與征戰壯大勢力範圍,加上穆斯林本身出現傳承權的分歧與王國解體,導致各地諸侯崛起,半島上的伊斯蘭與天主板塊陷入長期混戰狀態,雙方也未曾籌組統一戰線……

後隨著西元十二世紀「葡萄牙王國」立國,還有「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之後各國軍隊在羅馬教宗(請留意,當時還未出現新舊教分裂)登高一呼下的再度集結,一場天主聖戰開始扭轉了穆斯林昔日在伊比利半島上的據點優勢。


終於,西元十五世紀中葉,「天主教雙王」:卡斯提亞(Reino de Castilla)公主伊莎貝拉(Isabel I la Católica)與堂弟亞拉岡(Reino de Aragón)王子斐迪南(Fernando II de Aragón el Católico)大婚,兩國不只於精神與實體上合而為一,成為一方之霸「西班牙王國」的雛形,更在西元1492年1月攻破阿爾罕布拉宮(Alhambra)……穆斯林「納斯爾」王朝(Nazarí)的最後根據地,揭示著為時七個世紀的泛基督教復國運動譜下句點。曾經輝煌歐洲一角,大有可為的伊斯蘭文化(包括部分猶太人)也跟著天主教「宗教裁判所」的廣泛設置與信仰追殺而被迫退回北非或西亞。


又,

 

由於泛基督教政權經歷數個世紀的奮戰之後依然能夠在伊比利半島上徹底擊退伊斯蘭王朝,此等無上恩賜與祝福,讓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執政者篤信上帝將永遠守護其霸業,故產生濃烈且高昂的宗教使命感。此舉也順勢衍生出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非洲,甚至是亞洲等地開疆冒險時的原動力與信仰根基……福音必須傳遍地極海角。

 

西元1492年8月,距離「復國運動」落幕不久,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啟程遠航。

 

歷史,再度翻開嶄新的一頁。


圖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Zanziba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ltanate_of_Zanziba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glo-Zanzibar_War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生的万華鏡
13.8K會員
30內容數
有歷史的世界理應是永遠幸福的,但事實證明終究世道會走向一片孤寂荒涼,甚至成為廢墟,只因為我們都是自以為神佛的蝜蝂。
2025/08/23
本文回顧1989年波羅的海之路事件,敘述波羅的海三國人民為爭取獨立自由,連結成675公里長的人鏈,向全世界展現其決心。文章也探討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統治下的壓迫、以及三國最終成功獨立的過程。
Thumbnail
2025/08/23
本文回顧1989年波羅的海之路事件,敘述波羅的海三國人民為爭取獨立自由,連結成675公里長的人鏈,向全世界展現其決心。文章也探討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統治下的壓迫、以及三國最終成功獨立的過程。
Thumbnail
2025/08/22
這篇文章探討鬼故事背後的恐懼心理學,並透過三個鬼故事,引導讀者反思恐懼的來源與本質,以及人性的黑暗面。
Thumbnail
2025/08/22
這篇文章探討鬼故事背後的恐懼心理學,並透過三個鬼故事,引導讀者反思恐懼的來源與本質,以及人性的黑暗面。
Thumbnail
2025/08/12
日航123號班機空難事件,是日本航空史上最嚴重的空難,造成520人罹難。本文詳述空難經過、事故原因、以及後續影響,包含乘客在事故發生前的心情、搜救過程中的混亂、以及日航與波音公司在維修上的疏失等細節,並探討事件對日本社會和航空業的衝擊。
Thumbnail
2025/08/12
日航123號班機空難事件,是日本航空史上最嚴重的空難,造成520人罹難。本文詳述空難經過、事故原因、以及後續影響,包含乘客在事故發生前的心情、搜救過程中的混亂、以及日航與波音公司在維修上的疏失等細節,並探討事件對日本社會和航空業的衝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十三世紀初,第四次十字軍剛召集時,法蘭克騎士的代表們興沖沖地跑到威尼斯跟總督提案。他們本來期待總督會很踴躍,沒想到總督恩里克.丹多羅的反應是: 「你等我們四天,我們開會討論一下(´_ゝ`)」 這句頗有現代特色的回應,來自於威尼斯在中世紀看來極端複雜的共和國體制。 威尼斯共和國的政治體制起初十
Thumbnail
在十三世紀初,第四次十字軍剛召集時,法蘭克騎士的代表們興沖沖地跑到威尼斯跟總督提案。他們本來期待總督會很踴躍,沒想到總督恩里克.丹多羅的反應是: 「你等我們四天,我們開會討論一下(´_ゝ`)」 這句頗有現代特色的回應,來自於威尼斯在中世紀看來極端複雜的共和國體制。 威尼斯共和國的政治體制起初十
Thumbnail
雖然薩珊與羅馬斷斷續續交戰數百年,彼此爾虞我詐,慘酷的屠殺也所在多有,很奇怪的是,對於彼此的文明,統治集團之間似乎發展出了「英雄惜英雄」的心理。 婚姻關係不說,薩珊和羅馬間會交換彼此的繼承人監護關係。遇到遊牧民族的侵略時,兩霸會共同商討、承擔防禦的責任。一方內部有叛亂時,另一方還可能出兵援助(當然
Thumbnail
雖然薩珊與羅馬斷斷續續交戰數百年,彼此爾虞我詐,慘酷的屠殺也所在多有,很奇怪的是,對於彼此的文明,統治集團之間似乎發展出了「英雄惜英雄」的心理。 婚姻關係不說,薩珊和羅馬間會交換彼此的繼承人監護關係。遇到遊牧民族的侵略時,兩霸會共同商討、承擔防禦的責任。一方內部有叛亂時,另一方還可能出兵援助(當然
Thumbnail
在英法戰爭中,一向強勢的英國壓倒勝的力量,令到法國連連敗仗。 就有那兩個傳奇的人物令英國也為之震驚,一個是英法百年戰爭的貞德,另一個就是第二次英法戰爭中的拿破崙。
Thumbnail
在英法戰爭中,一向強勢的英國壓倒勝的力量,令到法國連連敗仗。 就有那兩個傳奇的人物令英國也為之震驚,一個是英法百年戰爭的貞德,另一個就是第二次英法戰爭中的拿破崙。
Thumbnail
從1081年開始,拜占庭帝國迎接了一個中興時代:科穆寧王朝(Komnenos dynasty)。如先前【不該致命的戰敗:曼齊刻爾特戰役如何使拜占庭走向衰落和十字軍】所說,在1071年的曼齊刻爾特戰役使帝國走向崩潰的境地。但從科穆寧王朝皇帝,阿歷克塞一世(Alexios I)開始,拜占庭逐步穩定局勢、
Thumbnail
從1081年開始,拜占庭帝國迎接了一個中興時代:科穆寧王朝(Komnenos dynasty)。如先前【不該致命的戰敗:曼齊刻爾特戰役如何使拜占庭走向衰落和十字軍】所說,在1071年的曼齊刻爾特戰役使帝國走向崩潰的境地。但從科穆寧王朝皇帝,阿歷克塞一世(Alexios I)開始,拜占庭逐步穩定局勢、
Thumbnail
大家可能知道,在一次大戰前,歐洲已經分為兩大陣營在對抗。由英法俄組成的三國協約,以及德奧義組成的三國同盟。但在大戰爆發後,相對於全數參戰的三大協約國,同盟國中的義大利卻先是嚴守中立,再來倒戈加入協約國。 不過,義大利倒戈雖然不太道義,實際上沒有破壞任何條約協定。原因是,「三國同盟」的真正意義是
Thumbnail
大家可能知道,在一次大戰前,歐洲已經分為兩大陣營在對抗。由英法俄組成的三國協約,以及德奧義組成的三國同盟。但在大戰爆發後,相對於全數參戰的三大協約國,同盟國中的義大利卻先是嚴守中立,再來倒戈加入協約國。 不過,義大利倒戈雖然不太道義,實際上沒有破壞任何條約協定。原因是,「三國同盟」的真正意義是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一起來讀《興亡的世界史—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一部充滿人類歷史經驗結晶的世界帝國千年史》,一起來解決羅馬帝國留給我們的幾個難題吧!
Thumbnail
一起來讀《興亡的世界史—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一部充滿人類歷史經驗結晶的世界帝國千年史》,一起來解決羅馬帝國留給我們的幾個難題吧!
Thumbnail
要解決以巴衝突,迦太基與腓尼基人的歷史是關鍵,來讀《興亡的世界史—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非羅馬視角的六百年地中海史》以促進世界和平吧!
Thumbnail
要解決以巴衝突,迦太基與腓尼基人的歷史是關鍵,來讀《興亡的世界史—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非羅馬視角的六百年地中海史》以促進世界和平吧!
Thumbnail
愛沙尼亞命運多舛,不斷遭遇外來侵略,幾個世紀先後被丹麥、瑞典、德國和俄羅斯統治後於1918年獨立,尤其被俄羅斯統治長達200多年,直到1940年才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然後被併入蘇聯,1991年因蘇聯解體而再次獨立。 塔林的舊城區,於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
Thumbnail
愛沙尼亞命運多舛,不斷遭遇外來侵略,幾個世紀先後被丹麥、瑞典、德國和俄羅斯統治後於1918年獨立,尤其被俄羅斯統治長達200多年,直到1940年才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然後被併入蘇聯,1991年因蘇聯解體而再次獨立。 塔林的舊城區,於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
Thumbnail
以巴衝突的始末,相信大家都不需要我多費唇舌。突如其來的阿克薩洪水行動,令沉浸在猶太傳統節日住棚節 (Sukkot) 氣氛中的人們錯不及防。基於「非我族類」展開的暴力,太陽底下無新鮮事;1000 年前,英格蘭人也對維京人發動了「洗澡水行動」。
Thumbnail
以巴衝突的始末,相信大家都不需要我多費唇舌。突如其來的阿克薩洪水行動,令沉浸在猶太傳統節日住棚節 (Sukkot) 氣氛中的人們錯不及防。基於「非我族類」展開的暴力,太陽底下無新鮮事;1000 年前,英格蘭人也對維京人發動了「洗澡水行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