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楔子
開始了解濟州43事件是因為跟同學一起拍紀錄片,還特地去濟州近十天,參加了社區居民辦的43小旅行,參訪紀念館、山洞、掩埋坑、海岸邊等歷史遺跡,因為實地了解過,對於事件的狀況便有切身的感受,後來再看到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策展的「43影像展」(106年),期展出的影像——包括照片、短片、公文——靜默地暴露屠殺的暴力歷史,再次呼喚了當時在濟州的回憶。
在展覽介紹文中提到劃破噤語魔咒、首先挖掘屠殺真相的兩本小說,一本是日本本作家的「火山口」,另一本,就是濟州島人玄基榮的小說了。而被列入韓國經典文學,玄基榮這本改編自43史實的短篇小說集「都寧山脊的烏鴉」真的非常傑出。上一本讓我能有如此讚嘆的,是「在我們奧斯維辛」吧!兩本同樣都是根據歷史悲劇寫就而成的短篇小說,「在我們奧斯維辛」圍繞著猶太人集中營,多是第一人稱,寫出做苦力、同族欺壓同族、變得麻木等的感受;「都寧山脊的烏鴉」則多是第三人稱,圍繞43的傷痕、記憶而作。
43科普
關於43事件,很簡單快速的說明一下。1945年終戰,原本被日軍佔領的濟州島也回到帶有美軍影子的韓國籍,然而局勢造成島內人口結構、經濟方式大幅改動,加上荒年、霍亂,還有一點也沒有比較民主自由的政治氛圍,可說是民不聊生。1947年3月1日民眾上街遊行希望「南北韓統一」,一直都和平進行的遊行,卻因警察對人民開槍造成多人傷亡,加深了民眾的不滿,當時,在「南朝鮮勞動黨」的促使下,擴大成遍佈全島的大罷工,並且不配合南韓政府的總統選舉,成為唯一一個達不到有效選舉的區域,事態因此擴大成「顛覆政權」的局勢,也讓擔憂共產勢力擴張的美國大為緊張,將濟州島劃分為都是赤色分子的警戒島,促使半島警察以及在北韓受過多年苦楚的「西北青年團」進駐濟州島,以雷霆且暴力的手段展開調查,這段期間風聲鶴唳,淒慘無比。
1948年紀念31的遊行後不久,當地武裝分子於4月3號攻擊警察局與右翼分子,喊出「停止警察和西北青年團的肅清」、「建立統一政府」的訴求,當局(美國軍政廳以及南韓總統李承晚)採取增派警力的方式進行更大規模的鎮壓,宣布戒嚴,並採取堅壁清野的方式,要讓逃到山上的「武裝分子」餓死凍死,並進行山腰地帶的屠村滅村。直到1954年解嚴,才算事件落幕。
然而此事對於濟州島的傷害無比巨大,山腰地帶的屠村便滅絕了130餘個,屍坑不計其數,還有很多不知所蹤的狀況。因為太過巨大的悲傷及恐懼,儘管解嚴了,軍隊撤出了,濟州島民仍不敢述說此事,直到80年代左右,開始有大學生積極發起調查活動,居民也爭取要告慰亡靈,政府終於在1998年(金大中總統期間)首肯進行事件的真相調查,2003年盧武鉉總統公開致歉,並展開恢復名譽調查、建立紀念公園(園區內有墓碑和牌位)等,之後訂定4月3日為國家紀念日,該日會放假,政府要員也會到43紀念公園進行公祭。
從上述的時間推進,不難發現轉型正義都是事件之後半世紀以後的事了,就在這樣「不可說、不可聽、不可看」抹殺記憶的期間,有多少悲哀就這樣沈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