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墳滿目衣冠盡,城闕連雲草樹荒。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祭昭王。」---韓愈〈題楚昭王廟〉
韓愈在唐代中期文壇,不僅是古文運動倡導者,其詩歌亦以語言蒼勁、議論深刻著稱。元和十四年,韓愈上諫迎佛骨表,大大觸怒篤信佛教的唐憲宗,當朝被貶為潮州刺史。韓愈在趕赴貶所途中,行經楚昭王廟,不禁觸景生情,遂題下這首詩。
詩中的楚昭王,曾一度振興楚國,卻終究未能挽回楚國的衰微。韓愈登臨其祠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丘墳滿目衣冠盡,城闕連雲草樹荒」之荒涼景象;盛衰之變,在對比之中,更顯滄桑。然其筆鋒隨即轉折:「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祭昭王。」意謂宮闕雖已傾頹,然人心不泯,猶然紀念其德澤。於是,詩篇之主旨,轉入「功業易逝、德澤可久」之意;既發抒了歷史感慨,也是一種自我提升。 藝術表現與風格特色 此詩之所以耐人尋味,在於它使用極簡的語言,凝煉出深刻的懷古意蘊;前後對舉之修辭,使「盛極而衰」之變化,顯得愈加鮮明;具象的景物如墳丘、城闕、草木,本為眼前之景,也是時代消長之隱喻;而「一間茅屋」的樸素形象,更反襯出「德澤不泯」的力量。全詩敘事層次清晰,由壯麗轉至荒涼,再由荒涼轉至德澤,語勢跌宕而沉著自若。風格蒼涼而不消沉,議論之中寓含抒情,正符合韓愈「文以載道」的旨趣。
詩篇評價與歴史定位
從中唐貶謫文學的視域來看,韓愈被逐出長安,前路茫然;詩中「丘墳滿目」「草樹荒頽」之景,映照了他內心的黯淡。然而,他並未持續處於哀怨之中,而是轉入「猶有國人懷舊德」的議論,藉此自我安慰,寄託理想。這種將個人困境昇華為歷史與道德體悟的姿態,正是唐代貶謫文學的重要特徵。 若與六朝之流放詩篇相比,韓愈在荒涼景象中,仍然堅持儒者的精神自覺。他肯定德行的永恒價值,既是對昭王的評價,也是自我心志的宣示。從詩史角度觀之,他在繼承李杜傳統的同時,更凸顯「以詩議論」的特色;這一特色,其後為宋代詩人所繼承,歐陽修、蘇軾皆能「以詩言理」,將抒情與議論相結合。〈題楚昭王廟〉正可視為此一詩學轉型的先驅。 韓愈〈題楚昭王廟〉短短四句,卻層次分明,由盛衰感慨轉至德澤不泯;既抒懷古之情,又寓儒家理想。作為貶謫詩,它更承載了詩人身世之感與精神自守,表現出「窮而後工」的文學氣質。
由此可見,韓愈雖以短章小詩,卻開風氣之先。此詩既延續了唐代懷古詩的傳統,又開啟議論化的新作風,對宋代詩學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就唐代詩史的視域觀之,〈題楚昭王廟〉不僅是韓愈個人心境的寫照,更是唐宋之際詩風轉折的標誌。

東海大學唐式建築(李建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