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與不住:世界與內在的形而上對話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兩種存在的姿態

在探討世界與內在的關係時,我們首先遭遇的是一個根本性的形而上學問題:意識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存在?

冥想是一種 不住。當我們進入冥想狀態時,我們學會不執著於任何升起的念頭、情緒或感受。心念如流水般自然流動,不在任何一個點上停駐。這種 不住 不僅僅是一種修行技巧,更是一種存在的根本態度——拒絕被任何固定的形式所束縛,保持流動和開放。

空船理論是一種 。無論是莊子的空船比喻,還是其他關於空性的哲學建構,它們都提供了一個概念框架,一個可以依憑的理論基礎。即使這個理論談論的是空,但理論本身就是一種——我們住在一個關於空性的觀念裡,住在一套關於無執著的邏輯系統中。

這兩種姿態看似矛盾,實則揭示了人類意識的一個基本悖論:我們需要概念來理解無概念的境界,需要執著來到達無執著的狀態。

金剛經的超越智慧

《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教導,恰恰為這個悖論提供了超越性的解答。這不是簡單地選擇 不住 其中之一,而是達到一個更高維度的理解。

應無所住包含了對 的超越。它不僅要求我們不住於外在現象,不住於內在執著,更要求我們不住於 不住 這個概念本身。當我們執著於不執著時, 不執著就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執著。

這裡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形而上學原理:真正的自由不是從一種束縛跳到另一種束縛,而是超越束縛與自由的二元對立本身。冥想的 不住 和理論的 都只是達到這個超越境界的方便法門。

世界作為意識的展現

從這個視角來看,世界與內在的關係就變得清晰了。世界不是獨立於我們意識之外的客觀實體,也不是純粹的主觀建構。世界是意識的展現方式,而意識是世界的認識途徑——兩者是同一個實相的兩個面向。

當我們於某個理論或觀點時,世界就以相應的方式向我們顯現。持有物質主義世界觀的人看到的是機械化的宇宙;持有唯心主義世界觀的人看到的是精神性的實相。每一種都創造了一個相應的世界圖景。

當我們 不住 於任何固定觀點時,世界呈現出它的原始面貌——純粹的可能性,未被概念化的直接經驗。但這種 不住 本身如果成了一種姿態,又會創造出另一種世界圖景——一個流動的、無常的、沒有固定本質的世界。

內在實踐的辯證法

真正的內在實踐因此不是簡單地追求某種狀態,而是學會在 不住 之間自由游走,最終超越這個二元對立。

第一階段:學會 。我們需要培養專注力,建立穩定的觀點,形成清晰的思維框架。沒有這個基礎,所謂的”不住”只是散亂和混沌。


第二階段:學會 不住 。當我們有了足夠的內在穩定性,就可以開始練習放下執著,保持開放和流動。這時的 不住 是有質量的,是建立在深度理解基礎上的自由。

第三階段:超越 不住 。最終,我們發現與 不住 都只是意識運作的方式,而不是意識的本質。意識本身超越了這些運作方式,它可以自由地選擇在什麼時候 ,什麼時候 不住 ,而不被任何一種方式所束縛。

日常生活中的形而上學

這種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開?

在思維中:我們可以有強烈的觀點和立場(住),同時保持隨時修正和改變的開放性(不住)。真正的智慧不是沒有觀點,而是不被觀點所困。

在情感中:我們可以全心全意地愛(住),同時接受愛的無常和變化(不住)。真正的愛包含了對失去的接受。

在行動中:我們可以全力以赴地做事(住),同時對結果保持超然(不住)。《薄伽梵歌》中的”無欲而行”就是這種境界的體現。

回到根源的統一

最終,關於世界與內在關係的探討將我們帶向一個根本性的認識:分離本身就是一個概念建構。世界與內在、主觀與客觀、住與不住——這些都是意識為了認識自己而創造的方便區分。

當我們真正理解”應無所住”的深意時,我們發現:不是要消除所有的”住”,而是要認識到一切”住”的相對性和方便性。理論可以使用,但不要被理論所束縛;冥想可以實踐,但不要執著於冥想的狀態;甚至”不執著”本身也只是一個工具,而不是目的。

在這個層次上,世界與內在重新統一了。不是統一在某個概念或境界中,而是統一在對一切概念和境界的超越中。這種超越不是逃避或否定,而是更深層的包容和理解。

真正的智慧是:既能深入住,也能徹底不住,更能超越住與不住的對立,在這個超越中自由地遊戲。這就是金剛經所指向的究竟實相,也是世界與內在真正的關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明翰的人生轉角處
3會員
28內容數
充滿資訊虛假與注意力分散的世界洪流中,如何能夠找回自己的力量 透過身心靈、哲學、心理學工具,在這人生大舞台活出瀟灑奔放的自我探索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在探索我們內心深處的旅程中,讓我們首先尋求內心的平靜與清晰。要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自己的擴展意識之光中找到,也存在於你來到這個世界後所創造的心智裡。心智是想像與創造之地,為你當下生活的每一刻奠定了藍圖。 雖然我們會按照自己的經驗和感覺生活和行動,但那是在不覺中,對潛意識和所創造的看不見
Thumbnail
在探索我們內心深處的旅程中,讓我們首先尋求內心的平靜與清晰。要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自己的擴展意識之光中找到,也存在於你來到這個世界後所創造的心智裡。心智是想像與創造之地,為你當下生活的每一刻奠定了藍圖。 雖然我們會按照自己的經驗和感覺生活和行動,但那是在不覺中,對潛意識和所創造的看不見
Thumbnail
📕 意識神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匯處:  https://reurl.cc/9vEbld
Thumbnail
📕 意識神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匯處:  https://reurl.cc/9vEbld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我相信大家絕對會很好奇到底什麼是靜心? 靜心會回到自身內在,與自己相處,是更加了解自己,還有身體狀況的過程
Thumbnail
我相信大家絕對會很好奇到底什麼是靜心? 靜心會回到自身內在,與自己相處,是更加了解自己,還有身體狀況的過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強調了內外世界相遇的重要性,指出若不進行這種相遇,人的存在可能會受到壓迫。文章通過冥想練習指導,教導讀者如何透過深沈呼吸來感受內在的飽滿和外界的支持。這種練習有助於放鬆身體,讓人感受到不孤單,並鼓勵讀者在感到壓力時,透過冥想與世界連接。
Thumbnail
這篇文章強調了內外世界相遇的重要性,指出若不進行這種相遇,人的存在可能會受到壓迫。文章通過冥想練習指導,教導讀者如何透過深沈呼吸來感受內在的飽滿和外界的支持。這種練習有助於放鬆身體,讓人感受到不孤單,並鼓勵讀者在感到壓力時,透過冥想與世界連接。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與萬物連結的重要性,並分享了作者的領悟和冥想練習。透過故事和實例,鼓勵讀者以愛來面對世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與萬物連結的重要性,並分享了作者的領悟和冥想練習。透過故事和實例,鼓勵讀者以愛來面對世界。
Thumbnail
讓生活沉浸在舒適的環境裡,能夠保持內在的平靜與祥和是自然, 而當我們經歷著痛苦與不喜歡的境遇裡,仍然可以保持內在的寧靜和喜悅是能力。
Thumbnail
讓生活沉浸在舒適的環境裡,能夠保持內在的平靜與祥和是自然, 而當我們經歷著痛苦與不喜歡的境遇裡,仍然可以保持內在的寧靜和喜悅是能力。
Thumbnail
和諧一致的生活(編按:合一的生活) 在今天的冥想中,我們要討論整體,這就是所有存在最基礎的真相。就每個個體來說,我們都不一樣。我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信念和觀點。 不過,這些差異只存在於物質界。在分子和靈魂的層次,我們都是一體的,並與宇宙的主源頭相連。當我們開始充分理解生命一體的概念之後,個人的「
Thumbnail
和諧一致的生活(編按:合一的生活) 在今天的冥想中,我們要討論整體,這就是所有存在最基礎的真相。就每個個體來說,我們都不一樣。我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信念和觀點。 不過,這些差異只存在於物質界。在分子和靈魂的層次,我們都是一體的,並與宇宙的主源頭相連。當我們開始充分理解生命一體的概念之後,個人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