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他汀類藥物之外的血脂異常
史他汀類藥物不耐症定義與治療目標
- 定義:使用史他汀類藥物後出現一種或多種不良反應,且在減量或停藥後改善或消失。
- 診斷標準:需至少嘗試兩種史他汀類藥物,其中一種為最低日劑量。
- 次級預防LDL-C目標: 2018年膽固醇指南:低於70 mg/dL。 2022年ACC專家共識:低於55 mg/dL 能進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 對於此類侵襲性疾病患者,應追求更低的LDL-C水平。
- Ezetimibe 10mg:口服,可降低LDL-C 15-25%。
- Evolocumab (Repatha) 140mg 皮下注射,每兩週一次:PCSK9單株抗體,能降低LDL-C 50-65%。
其他非史他汀類選項:
- Inclisiran:PCSK9抑制劑,每六個月注射一次,降幅與單株抗體相似。
- Bempedoic Acid:口服,可降低LDL-C約30%,可單獨或與Ezetimibe合併使用。
心臟科醫師的角色與未來趨勢
- 疾病管理:心臟科醫師負責患者術後的終身醫療管理,重點在預防再次事件及斑塊進展。
- 挑戰:面對患者對史他汀類藥物的預期性不耐症及複雜的血脂指標(如Apo B、Lp(a)),需保持開放溝通。
- 核心目標:確保患者達到LDL-C治療閾值是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