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計劃裡,很多企業第一個問題不是「會不會寫」,而是「要不要投?」。
因為每次投標,都是時間、人力,甚至是機會成本。這些年來,我在甲方與乙方都看到過同樣的困境:有的團隊為了「不要錯過」而亂槍打鳥,結果一邊寫標書、一邊錯失更有把握的案子;也有人明明有好方案,卻因為評估不足,錯過最佳時機。
所以,「投標前的第一道選擇」往往比「怎麼寫」更重要。投標前 5 大評估面向
1.標案條件匹配度
- 是否符合公司核心能力、過往經驗?
- 是否具備標規要求的資格(資本額、營收、年資、專案經驗、認證…)?
👉 若在資格上就弱勢,勝率會大幅降低。
2.政策與時機
- 是否與當前政策主軸一致?
- 是否有政策延續性(例如連續多年推動的計劃)?
👉 符合政策方向的案子,評審會更「願意讓它過」。
3.競爭與關係
- 市場上通常哪些公司會來投?大廠、小團隊、特定人脈?
- 是否與承辦單位有合作或信任基礎?
👉 若承辦熟悉您,或競爭者有限,勝率會提升。
4.投入成本 vs 潛在收益
- 撰寫文件需要多少人力與時間?
- 得標金額與利潤率是否足夠(扣除執行成本後還划算嗎)?
- 是否會壓縮掉更有把握的其他機會?
👉 要計算 ROI,也要看「機會成本」。
5.學習/資源價值
即便利潤不高,是否能帶來:
- 新市場的入口?
- 與政府/企業的關係建立?
- 增加未來投標的資格或經驗?
👉 有時候,戰略價值比短期利潤更重要。
決策工具:快速打分表
我建議用一個簡單的「評估表」來量化直覺。
每個面向 1–5 分,最後加總:
- 20 分以上 → 積極投入(勝率+價值高)
- 15–19 分 → 視人力狀況而定(有價值,但需權衡)
- 14 分以下 → 勝率/效益不足,不建議投
👉 這張表我會整理成 Excel 範例,讓你可以直接套用在團隊決策。
實務提醒
- 不要被金額迷惑:金額再大,若條件嚴苛、利潤過低,可能是消耗戰。
- 檢查排程:若時間緊湊、與其他專案衝突,風險更高。
- 內部共識:確定團隊有共識,避免一半棄標或執行時內部磨合。
投標,不只是寫一份文件,而是做一個投資決策。
選對案子,才值得你全力以赴。
👉 下一篇,我會分享:「拆解一份計劃書 — 三大核心元素」,帶你看懂評審最在意什麼。
#政府計劃 #投標評估 #專案管理 #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