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計劃(公標案、補助案),常常是企業和組織想要爭取資源的第一步。
但從投標到執行,這是一場漫長的「專案馬拉松」:需要理解政策、與承辦溝通、說服評審,還要把計劃真正落地。
在20年職業生涯裡,我經歷過四種角色:- 甲方(公部門):從標規草擬、招標作業、品質監督到驗收管理
- 乙方(得標廠商):從提案、專案執行到結案順利收款
- 內部團隊領導:把顧問藍圖轉化為落地執行、通過審查、驗收結案、順利收款
- 顧問角色:協助團隊釐清思路、架構計劃
這些經驗讓我看見:計劃書不是一份「過件文件」,而是一座橋梁。
在這個系列裡,我會分享從 投標前的抉擇、計劃書的結構,到執行與驗收 的完整實務觀察,並探討 AI 在其中能扮演的角色。
系列篇章規劃
- 四重視角下的計劃書洞察—寫計劃書前,你真的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嗎?
- 投標前的第一道選擇 — 要不要投?
- 拆解一份計劃書 — 三大核心元素
- 評審最在意的問題是什麼?
- 承辦怎麼想? — 與窗口溝通的藝術
- 投標團隊的角色分工—不是每個人都要會寫計劃書,但每個角色都會影響成敗。
- 執行過程中的挑戰 — 需求變更多常見?
- 驗收階段 — 如何避免踩坑?
- 計劃書的數據與故事 — 如何兼顧理性與感性?
- 不同委員,不同觀點 — 如何同時打動技術派與政策派?
- 期中報告與期末驗收 — 如何讓承辦覺得放心?
- 評審委員與承辦的不同角色 — 為什麼要同時兼顧?
- 評選會現場的互動 — 如何在簡報 15 分鐘裡抓住評審注意力?
- 執行過程中的挑戰 — KPI 不夠亮眼怎麼辦?— 從「保底到加分」的三層設計法
- 簡報Q&A技巧:STAR-QA結構助你化解尖銳問題,提升簡報成功率
- 失敗案例反思 — 為什麼有些計劃過不了?
- 補助案 vs 標案 — 有什麼不同?
- AI 在計劃書裡能做什麼?
- 顧問的價值 — 不只是「代筆」
這個系列適合誰?
- 想踏入政府計劃的新創、中小企業
- 想提高過件率的標案老手
- 打算委託顧問協助的團隊
我的初衷:讓更多團隊少走彎路,把「計劃書」從冰冷的文件,變成真正能連結資源與實踐的橋梁。
#政府計劃 #政府標案 #補助申請 #專案管理 #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