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有朋友私下問我:「政府計劃要怎麼寫才容易過?評審到底在意什麼?」
寫計劃書前,你真的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嗎?這正是我這幾年不斷觀察與累積的核心問題。
回頭檢視20年職涯歷練,我其實走過四個位置,也因此看見了同一份計劃書的不同面:- 甲方(公部門):從標規草擬、政策對齊、公告標規,聘請委員審查、監督執行與品質驗收。
- 乙方(得標廠商):從讀標選案、撰寫提案、參與評選與即時應答,到專案落地與收款。
- 內部團隊領導:面對「顧問草擬→公司執行」的補助案,我負責把藍圖轉成可操作的節點與里程碑。
- 顧問角色:結合前述經驗,協助團隊釐清思路、草擬計劃,讓價值與可行性被評審看見。
另外,我曾在產業顧問公司、外商市調及跨國媒體集團任職,熟悉顧問工作的節奏:快速對齊需求、把資料轉成洞察、提供決策依據。
所以當我談「顧問」,並非從零開始;而是把既有的顧問方法,帶入政府計劃這個場域,並持續把方法整理成可複製的框架與工具(也會在本系列陸續分享)。
我由此確信:計劃書不是「過件文件」,而是「對齊理解的橋梁」。
真正的挑戰,往往不在格式,而在三件事是否同時到位:
- 政策方向對齊
- 與客戶需求對齊
- 與執行團隊能力對齊
AI 工具確實能加速草擬與查證,但成敗關鍵仍是:
- 需求有沒有被清楚表達?
- 雙方期待能不能真的對齊?
- 藍圖能不能確實落地?
這是我接下來想持續做的事:
把「實務經驗」轉成「可用方法」,讓團隊少走彎路,讓資源更有效率地對上需求。
預告|第二篇:投標前要不要投?我會提供一份「5 大評估面向 × 打分表」的決策工具,幫你快速判斷投入是否值得。
#政府計劃 #政府標案 #補助申請 #AI寫作 #專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