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大學時閨蜜曾吐槽我:妳明明也是老大,怎麼那麼愛撒嬌啊?那時的我認為,這就是我的個性呀;之後細想才發現,成為愛撒嬌的長女或許是一種特例。 那個閨蜜跟我一樣是長女,不同的是我有一個妹妹、她有兩個弟弟;我不曉得她家裡是否有重男輕女的現象,我們從未深聊過相關話題。 但我了解的表象是,她的確是三個小孩中學歷最好的、最省心的、被視為榜樣的存在。 從小我也是(堂表)兄弟姐妹間的榜樣,總是被說著要照顧弟弟妹妹、要讓著他們;幸運的是,隨著大家陸續成年,不知不覺間我放下了身為榜樣的擔子,我們以平輩、朋友的方式相處,唯一的不同在於他們口中的一聲姐。 上次在家裡,爸爸想吃水果叫妹妹去削皮,隨後補充一句:以前都是叫姐姐,現在換叫你。 就這麼一個日常小插曲,令我印象深刻。 我也曾經想過,若我有的是弟弟而不是妹妹,情況會不會有所不同?但我很快地意識到這類假設一點意義也沒有,成年後我幾乎沒有意識到長女這個特殊身份,這樣就很好了。 《長女病》裡面的故事令我震撼,甚至是看一看要停下來消化的程度;冷靜過後我的腦海中出現好多人的樣貌,媽媽、姑姑、同事、各種女性長輩…… 的確,上一輩的她們大多數是職場婦女,夾雜於新舊觀念之間,共同承擔賺錢養家的責任,卻依然是照顧家庭的主力,不僅僅關心結婚後的小家庭,也要奉獻於原生的大家庭、甚至公婆家,盡心盡力而疲憊不已。 幸運的是,她們沒有依照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的女兒;身為她們的女性後輩,她們採用愛的教育,鼓勵我追尋夢想、發展自我。她們的觀念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封建糟粕,聽到時我通常一笑帶過;這是她們的成長痛,鄙視或糾正都顯得冷漠而自大,我只要在面對後輩時默默抹除這些痕跡就好。 書中也提到,長女病是社會共同造成的,而這些長女仍然用自己的方法默默支持著這個社會;這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就像許多父權社會的傳統,基本上是由女性負責傳承的道理相同。 但願越來越多人了解到這一現象,然後隨著觀念變遷、世代交替,讓社會中的長女們能夠慢慢放下身上的重擔,真正為了自己好好生活。